刚刚发布的《平安中国蓝皮书: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8)》透露:调查显示,超九成北京居民对北京“感到安全”。
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蓝皮书指出,根据“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调查”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的整体安全感状况较好。其中,被调查对象感到北京“非常安全”的占比37.59%、“比较安全”的占比53.99%、“一般及以下”占比8.41%;如果将感到“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两项进行合并,定义为“感到安全”,则北京居民“感到安全”的占比为91.58%,呈现良好态势。
调查中,对“近五年内您的贵重财物是否在公共场所遗失”的问题,选择“遗失过”的占比13.45%,“未遗失过”的占比86.55%;在“夜晚独自在大街上行走是否会感到害怕”的问题上,选择“不害怕”的占比70.73%,“不太害怕”的占比9.42%,“一般”的占比12.84%,“比较害怕”的占比5.75%,“非常害怕”的占比1.25%;在“医院的整体安全防范情况如何”问题上,选择安全防范能力“强”的占比42.13%,安全防范能力“一般”的占比53.43%,安全防范能力“弱”的占比4.44%。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市的公共空间整体安全感较好,但数据也直接反映出在医院、公交站、汽车站等场域的安全感指数较低。为此,提升居民公共空间整体安全感需要着重从这几个场域入手。
报告概括出北京居民安全感新特点与新规律:首先,不同功能区域,居民安全感差异大。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北京整体安全感状况相对较好,其中“校园安全感”最好,“公共场所安全感”和“社区安全感”次之,“单位安全感”最低。其次,不同城乡区域,居民安全感差异大。分析发现,北京城区、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的整体安全感状况要低于远离郊区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其中安全感最差的为“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如果将城区、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远离郊区的乡镇和农村放在同一平台上,则会出现安全感“凹陷”形态。第三,不同社区类型,居民安全感差异大。安全感最差的社区类型是“城中村或棚户区社区”和“老城区”,这也成为提升北京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关注点。
蓝皮书同时指出,北京校园整体安全系数较高,按照不同类型校园安全状况由高到低排名依次是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大学校园。幼儿园整体安全状况最好,其中最主要的安全问题是“校园食品安全行为”;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1.79%的被调查者认为幼儿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其他安全问题尚不显著。(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