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刘文曦 杜燕)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的“老大难”问题?16日,进行中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等围绕精准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建言献策。
贷款利率高、担保费率高、中间费用高,从申请贷款到批准至少要经过10多道程序、需2至3个月时间……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指出,截至2018年底,北京民营企业注册资本约1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解决1200万人就业,但无论是大型民营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面临融资困境。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建议,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民营企业,提高其信贷比重;加大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力度,打造银行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企业过桥贷款基金或转贷应急周转资金,对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帮助;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完善征信机制,降低银企间建立信任的成本。
政府打通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但“毛细血管循环不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民吉认为,融资政策要充分认识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采取精细化、针对性管理,让相关部门在不同层次、环节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几家抬”的合力,共同营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
他建议,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轻资本、轻资产的科技和文创型小微企业创新设立专属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满足小微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着力发展金融科技,构建“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的小微企业组合金融体系,加快建设首都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去年以来,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松绑减负;推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精准服务措施,比如建立总规模超过350亿元的纾困“资金池”、扩大市级融资担保基金到100亿元、设立7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专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等。北京市政协委员、鹏润控股集团董事长黄秀虹认为,北京市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取得了成效,但关键要形成常态效应。
黄秀虹建议,政府牵头联合银行,结合企业的诚信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通过工商、税务等数据,整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精准制定民企融资的政策并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