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还湖于民 清幽宜人的什刹海回来了

时间:2019-01-21

1月7日,什刹海冰场迎来游客高峰,欢声笑语洒满了前海和后海。自2018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以来,什刹海冰场成了京城市民冰雪活动的大热地点。但在人们竞相体验滑冰的乐趣的同时,有一群人始终关注着另一个细节——冰面垃圾。

通过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冰场垃圾、及时清理,防止气温升高后,冰面垃圾随着解冻水流进入周边河道,这是什刹海地区河长的冬季工作重点之一。其实,这仅仅是河长工作的一个很小的缩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来人往霓虹闪烁,在什刹海这个特殊的地区,围绕着水面,一系列的变化已经和正在悄悄发生。

西海河长:大事小情 心里有杆秤

陈淑红,西海社区党委书记,同时也是西海这片水域的“河长”。党委书记,社区的大事小情都要把关;河长,西海这片7.4万平方米的水域,她都得管。

逛步道,走浮桥,观芦苇,看野鸭,已成为附近居民今冬的赏心乐事,但西海湿地公园落成前,也曾一度引起居民的不满。原先每天走的路,可能成了施工现场;施工不可避免的噪音,连午觉都睡不踏实。家门口施工,换谁都会有意见。

身为西海社区党委书记,居民的意见要听。身为西海河长,保证西海湿地公园建设的顺利进行,更是应尽的义务。居民和施工方的矛盾日益增加,陈淑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湿地公园在建期间,陈淑红一次次走进居民家里,居民有负面情绪,有时难免会发泄到她身上。陈淑红耐下性子,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虽然施工期间难免有扰民的情况发生,但通过近两年,什刹海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心对该区域进行治理,酒吧林立的什刹海相较以前已是静了许多。更何况西海湿地公园建成,环湖步道打通,西海社区乃至整个什刹海地区的宜居环境将更上一层。

道理听多了,居民们慢慢开始理解她,和施工方的矛盾也日渐消解。

今年10月1日,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开放,给居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西海西北角汇通祠前的水域,最受游客青睐。新修的浮桥、栈道,打通了过去山海楼酒店阻隔的水面,连接了东西两岸;西海鱼生餐厅关闭,水上包间乌篷船如今成为西海一景;碧荷轩拆除后,被改造为一处观景凉亭。

建成后的公园禁止钓鱼、野泳活动,既利于保证水质又消除了安全隐患。公园统一设置导向标识牌、休闲座椅、垃圾桶等便民设施。将基础照明和景观照明相结合,以汇通祠作为景观节点和地标进行公园整体夜景照明设计。

西海湿地公园采用智慧灯杆、物联网、视频识别等技术进行游人管理、车辆管理、设施管理、应急管理、运营管理,项目共建设智慧灯杆120基,物联网监测点880多个,并配套建设和开发了数据中心及物联网可视化管理平台。

次月,曾有7处赌点的什刹海环湖步道彻底贯通,全长6公里。环湖步道打通后,园林绿化部门对沿线绿化进行提升,建成荫水绿道。如今顺着木栈道零距离感受什刹海,仿佛置身水面一般。这处核心区难得的城市湿地,成了附近居民抬脚就到的氧吧。

河长制:“九龙治水”变合力治水

看着居民喜在脸上,陈淑红乐在心里,然而“河长”这个身份,也意味着她肩上的责任更重了。7.4万平方米的水面不能有污水,沿途的岸上不能有垃圾,周边的商户不能私搭乱建……这一系列问题,都挂在她心里。

西海湿地公园坚持高质量完成什刹海景区水面日常保洁和监测,保证水生植物的优良长势又要做到肥不污水。随着冬季到来,水面管理也不得松懈。每天巡视捡拾冰上、水面杂物,以防初春冰面融化后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西海湿地公园水中安装13台潜水推流气泡机,助力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起到气泡复氧、造流、净化水质的作用。

什刹海作为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政、文、商、旅、居五大功能叠加聚集,对人口吸附力强,流动人口多,常年承载大人流负荷,也就造成了更大的河岸环境治理压力。

去年街道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中心,梳理出什刹海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综合行政执法中心由什刹海街道牵头,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支执法力量为成员单位,辖区科站队所参加,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由过去的分散式执法变为“抱团”执法。

今年8月14日蔡奇书记再次视察什刹海景区,对河长制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什刹海街道在区总河长的领导下,将河长制相关工作充分落实,保障河长制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时刻牢记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工作目标。

接下来,什刹海地区将加大“疏整促”力度,建设优美环境,让景区真正实现“闹静相宜、各得其所”。打造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结合背街小巷专项整治行动,联动推进水体保护与河岸治理。同时招募护海志愿者,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运行体系,壮大节水护水、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

张宝秀:“河长制”既传承 也是创新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认为,“河长制”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将污染治理提到了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这一制度使得相关工作可以更好地进行统筹安排。在此之前,防汛抗旱、水质管理归水务部门,岸上绿化归园林绿化部门,河上游船归旅游部门……职权分散的管理模式说是“九龙治水”一点都不为过。“河长制”的推行让权力的行使具有了一定的综合性,便于对突出问题进行系统性管理、综合性治理,执法效率大大提高。

西海湿地公园开放后,张宝秀曾特意到什刹海地区考察,骑自行车绕湖一周。眼前这片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的什刹海,让她不禁为这里的治理成效点赞。

“河长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古今结合的一种管理制度,关于这一观点,张宝秀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古代修建万里长城时,就曾将长城分段“承包”给有关负责官员,并刻石立碑,说明所修长城段落走向、规模、用料、参与人员等,确保责任到个人,官员对所修筑的长城终生负责。

将类似的制度运用到河流水域治理,在历史上早已有先例。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幅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的《新侧重绘永定河水道图》,图上密集的小字,将永定河分段治理的官员名字和责任分工进行了清晰标注。官员既要负责水利工程维护,也要负责防汛、护岸、保护环境等治理工作。

“这种河湖水系管理责任到人的做法,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当代的创新。”张宝秀还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南侧,有一条流经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小月河。公园落成前,这条小河曾臭气熏天。近些年经过不间断的治理,河水愈发的清澈。“整个学院的师生都是受益者。”

最后,张宝秀指出,什刹海地区“标杆”式的治理成效,可以作为“河长制”推行的一个样板。但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其他“河长”在治理辖区河流时,应做到因地制宜。

傍晚的什刹海,嘈杂的音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遛弯老人手中收音机传来的戏曲唱段;环湖的堵点消失了,六公里的环湖步道成了居民休闲的不二选择;两层的违建不见了,昔日“半空中”的觥筹交错和霓虹闪烁成为了历史……

什刹海地区“亮出岸线,还湖于民”,整体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了提升,也形成了可复制的工作样板。北京市、区,到乡镇、街道,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在“河长”的守护下,将更加干净、清澈,北京的水环境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 上一篇:永定河山峡段违建全部拆除 重绘山水画卷
  • 下一篇:怀柔科学城添妇幼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