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4月30日电 (记者 于立霄)创新工场29日在北京正式发布一项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研究成果,由创新工场执行董事王嘉平博士为第一作者与汪浩博士共同发表的论文《Monoxide: Scale Out Blockchain with Asynchronized Consensus Zones》首次入选国际计算机网络顶级学术会议NSDI2019。
值得一提的是,该科技论文的两名作者、王嘉平博士与汪浩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计算所也是这篇论文的联合署名单位之一。未来,创新工场将与中科院计算所展开更深入的技术和产业合作。
去年12月,NSDI宣布录用该研究论文。该论文提出名为异步共识组Monoxide的区块链扩容方案,可以在由4.8万个全球节点组成的测试环境中,实现比比特币网络高出1000倍的每秒事务处理量,以及2000倍的状态内存容量,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这个长期困扰区块链性能的瓶颈。
这是国际主流学术界首次认可区块链扩容方案的相关研究,是该会议今年录取的唯一一篇与区块链相关的论文,也是区块链领域中国入选的第一篇文章。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大有变革整个在线数字世界的气势和雄心。然而,处于高速前进中的区块链技术却长期面临着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技术瓶颈。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区块链技术至今仍然无法在各领域发挥出它的全部潜能。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也称“三元悖论”,是指区块链网络模型无论采用哪种共识机制来决定新区块的生成方式,都无法同时兼顾性能、安全、去中心化这三项要求,只能满足其中两项而牺牲另外一项,最多三者取其二。
王嘉平博士毕业于中国科院计算所,专注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和视觉以及用于机器学习的GPU集群等领域的研究,有数十项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国际期刊,已授权的美国专利十项余项。他师从沈向洋博士(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在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是该年唯一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获奖者。
据介绍,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和痛点之一,区块链技术凭借自身的去中心化、匿名化等特点,不仅能够确保领域内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及私密性,还可以避免数据孤岛情况的发生。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为智慧城市、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更多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