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正在进行。整治后的街巷,花木多了,立面美了,电线杆子少了,堆物堆料看不见了。更让居民感到可喜的是,从前的低洼院不积水了,停车、如厕方便了,老街老巷的文化韵味儿又回来了。
重面子,更重里子。通州区街巷整治把景观提升与民生实事、文化再造相结合,今年年底前将有72条背街小巷完成整体提升改造。果园大街、熊家胡同等历史悠久的通州老城街巷,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40年的老平房区大变样
通州区运河西大街北侧,一片老旧平房区颇为引人注目。不同于大部分老城街巷的灰砖灰瓦,这儿的胡同主色调是明亮的“中国红”——墙是红的,栅栏是红的,屋子的外立面也是红的。映衬着整洁的灰色路面、精致的口袋公园、巷道里的仿古样式的花木廊架,有说不出的雅韵。
这片平房区最早是通州粮食局直属库的职工宿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一巷二巷三巷三条胡同构成。在2018年整治前,这片有着近40年历史的平房胡同已经处于衰落的状态。“巷是破巷,墙是危墙。”让住户们最不能忍受的是雨季的积水。因为周围地势高,管道排水不畅,下大雨时院子被泡是常事,有时候积水有膝盖那么深。
“在做方案设计的时候,我们事先征求居民意见,争取通过一次改造,把能解决的民生难题都解决了。”玉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老住户们反映最强烈的积水问题,改造过程中不光给胡同增加了排水设施,进行了雨污分流,而且每家院里也接上了排水管线,并用透水砖重新铺设了路面。消防也是胡同居民关心的大问题。因为街巷空间很窄,此前电线杆子又多,一旦有火灾,消防车很难开进来。为此,结合架空线改造,胡同里拔掉了10多个电线杆;又在胡同里铺设了消防管道,增加了消防栓。最让居民挠心的“水火”之患,得到彻底解决。
剩下的,改造外立面、建口袋公园、开墙透绿等措施,锦上添花,给近40年的老胡同增加了色彩和生气。设计师介绍,之所以胡同外立面铺装是红色调,是因为原先居民住的房子就是红砖墙,现在的“中国红”墙砖留住的是一代人的记忆。另外颇受大伙儿好评的是,原先的围墙改成了栅栏镂空设计,墙外就是通州老城著名的漪春园。隔墙一瞥,满园风景映入眼帘,比起过去密不透风、高高耸立的实心墙,增添了太多的诗情画意。
像这样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胡同街巷还有很多。2017年至今,通州区已相继完成52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体提升。今年,将继续完成潞河园路、永顺南街分巷、中仓路、官员胡同等20条街巷的环境整治提升任务。
民生需求“一键打包”
“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声音,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题、最大限度开墙透绿、最大限度还路于民、最大限度留白增绿、最大限度增加便民设施,是通州区新时期街巷改造提升的显著特点。”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建设科长张春霞介绍。
为了实现上述六个“最大限度”,通州区城管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街巷设计团队精密配合,把民生需求“一键打包”,把居民意愿渗透到设计的各个细节中。停车、如厕、活动、休闲、出行等诸多需求,通过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给予满足。
永顺镇果园村所在的果园片区,是通州老城的核心区域。该片区将近10万平方米,由4条主街巷构成。作为通州老的商业区,果园繁荣与混乱并存,道路拥堵、违建丛生……各种“城市病”在这里蔓延,并且愈演愈烈。
去年以来,果园片区拆除了2万平方米违建。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果园大街、果元路两条街巷的改造。“确切地说,是街区的改造。”张春霞介绍,这次改造延伸到了主街巷的各个分支——更细小的巷道,以及居民小区的内部。过去黑灯瞎火的地方增加了景观照明,从前堆物堆料的犄角旮旯变成了儿童游乐场地,居民楼下的断头路变成了休闲步道……
果园大街改造后,变成了步行街。为满足商户和附近居民的停车需求,改造中,利用拆违空间新增了一个立体停车场,可以提供200个车位。并新修了一座“智慧厕所”,空调、新风系统、人脸识别厕纸机等“高级设备”一应俱全。
今年将启动永顺南街区域2条街巷的提升改造。为满足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渴求,通州区城管委和驻街巷的两家产权单位多次协商,拆掉单位围墙,露出两片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闲置地,纳入街区统一的景观设计,建成后将成为产权单位和街区百姓共享共用的绿地空间。
这类工作创新,在街巷整治中频频涌现。“见缝插针”满足居民需求,今年通州区通过街巷整治提升,预计要新增立体停车设施1处,20条背街小巷预计规范停车154个,新增停车位322个;完成开墙透绿围墙改造近3000延米。另外全区要新增城市客厅、口袋公园25个,体育公园1个,共建公园2个,新增绿地面积8600余平方米。
留住街区文化记忆
和东城、西城的老胡同一样,通州老城不少街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州区将街巷提升改造与文化再造相结合,一度变得芜杂的老胡同又找回了从前的韵味儿和精气神儿。
通州南大街就是这样一条街巷。这条街有百余年历史,两侧的胡同里散落着72处古迹,通州区博物馆就坐落在街面上。虽然名为“南大街”,但街道的空间尺度并不显得宽敞,再加上违建、机动车辆的“夹击”,这条百年老街日益显得局促。
在拆除110多处违建的基础上,通州区中仓街道对这条老街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整治。其中一项措施是在区博物馆附近打造出了一处150米长的文化墙。青色砖墙上镶嵌着一幅幅古色古香的手绘壁画,主题是历史上的“通州八景”,还有体现通州漕运文化的“运河都运图”。文化墙前设置了一排花箱,避免了机动车停放。经常有路人驻足,端详这些透着浓浓古韵的画幅。其中有一幅壁画,甚至复原了通州老城的建筑布局,一眼望去,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改造完成的莲花寺社区熊家胡同,在文化传承上更具新意。“我们自己搞了一个‘墙上博物馆’。”胡同老住户、街巷理事刘晓英热情地带记者参观。胡同墙面上,一个个高近2米、宽约1米,边框刷成红色的仿古橱窗正在安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好些家里的老物件用不上了,我们居民就商量,把有意思的老物件搜集起来,摆在橱窗里进行展示。”刘大妈介绍。这个居民自发创意的“墙上博物馆”去年就有,今年街道社区结合街巷环境整治,对原先展示橱窗进行改造、扩容;另一方面,居民送来的各类老物件也在不断增加。从做鞋的鞋楦,补袜的袜顶儿,到老旧的座钟、算盘、花瓶,还有上百年历史的磨盘,林林总总有近百件。
再过十来天,“墙上博物馆”就要重新布展。从历史中走来的一个个老物件,将胡同的过往娓娓道来,也是老住户们的乡愁寄托。
把根留住,把文化留住。通州这座运河古城,在街区的有机更新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续写着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