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7日电 (记者 尹力)第17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晚会于6月6日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本届影像展共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影片533部,入围128部,提名26部,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青年影像人才参与其中。经过评选,来自清华大学王静的作品《从上海到平遥》荣获本届影像展年度作品。
据主办方介绍,该影像展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高校学生的优秀影像作品,为青年搭建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励青年影像人关注社会发展、记录时代变迁,旨在为传媒专业的青年人才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届影像展举办了“影像梦青年梦中国梦”特别环节,鼓励青年影像工作者们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在创作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由中国传媒大学创立并发起的“光明影院”,是专门为视障朋友创作无障碍电影的项目,旨在为视障人群释读经典影片,为国家公益事业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晚会特别环节中,特邀主持人阿雅,北京盲协主席何川,北京盲人学校学生孙铭晗以及“光明影院”的志愿者代表们来到现场,讲述“光明影院”的幕后故事,展现一年以来这条“文化盲道”的建设成果。
据介绍,一年来,“光明影院”制作团队共完成制作104部无障碍电影作品,撰写300余万字讲述稿,举行10次全国范围的公益放映活动,向全国19所盲校、68所高校图书馆赠送无障碍电影作品,1300余人次参与视障人士观影志愿服务。
本届“半夏的纪念”秉承“大学生讲新时代故事”的主题。多位青年影像人关注到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与需求,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难题,边缘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代与传承,中国经济转型中底层工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对生与死的追问和思考等议题。
本届影像展共设立年度作品、最佳摄影作品、最佳制作作品、最佳编剧作品、最佳导演作品等十个荣誉称号。经过评选,清华大学学生王静的作品《从上海到平遥》荣获本届“半夏的纪念”年度作品。
《从上海到平遥》通过记录一名从上海迁到平遥的普通纺织女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女性视角窥看三线建设,探讨了大时代变革下小人物命运的变迁。最佳导演作品《莫莉》通过对主人公进退两难时抉择过程的展现,拷问自我道德,唤起观众对个体内心的重新审视、对人生迷茫的细致打量。最佳长纪录作品《在人间》记录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寻求公道的过程,展现出事件情理法理交织的沉重矛盾以及被记录者试图与过去和解、重新面向未来生活的艰辛努力。
经历17年的发展,“半夏的纪念”影像展已经从一所学校的露天放映活动发展成为集征片、评选、策展于一体的知名青年影像赛事。许多青年影像人从“半夏的纪念”起步走向国际舞台;许多从“半夏的纪念”走出的影像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17年的“半夏”年度作品《塬》,获第48届芬兰坦佩雷短片节最佳剧情片奖。
此外,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德国波兹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上,从“半夏的纪念”走出的影像作品也有优异表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