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4个月,天津市共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1305个,其中,京冀投资高位增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津吸引京冀项目投资持续高涨,这些投资具备哪些特点?发展前景如何?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主任张庆恩。
前4月,京冀投资增5个百分点
近年来,京冀企业在津投资热情持续高涨,2015年至今年一季度,天津累计引进京冀企业7.23万家,投资项目7879个,实际利用内资6437.79亿元,占天津实际利用内资比重一直保持40%以上。特别是今年前4个月,天津共引进京冀地区项目492个,到位资金467.01亿元,占比49.05%,比2018年前4个月的44%提高了5个百分点。
这一情况充分说明,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按照中央的定位与部署,倾心建设“一基地三区”,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持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天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加快吸引各类总部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投资和新一轮的产业布局,特别是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水平建设“1+16”的产业承接平台,聚焦特色产业开展对接。与此同时,为给来津企业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投资营商环境,天津重商亲商暖商,从推出“天津八条”到升级推出民营经济“19条”等一系列旨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对京冀地区企业投资意愿产生了强烈的拉动效应。
京企在津投资逐年提高
从京冀企业来津投资的情况看,京冀地区企业在津投资实际利用内资到位额绝大部分来自于北京地区。今年前4个月,北京企业在津投资443.06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比重为47%。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北京企业在津投资呈逐年提高趋势。2018年,天津市引进北京内资项目资金占比达到了历史高位的42.8%,北京企业投资连续多年占比为各省市最高。
二是北京大项目数量、服务业比重和国企增速均创历年新高。今年前4个月,天津引进北京亿元以上项目86个,到位资金415.43亿元,占引进北京项目到位资金的93.8%;引进服务业项目198个,到位资金403.73亿元,占比91.1%;国有企业在津投资项目74个,到位资金226.11亿元,占比51%,增长95.4%。
吸“金”六大措施不断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给天津带来的高位增长,不光是简单的投资到位额增长,也不仅仅是GDP总量的数量增加,而是天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动力持续注入。
具体来看,京冀投资高位增长得益于天津在平台资源、产业定位等六大方面具有吸引京冀地区企业项目的优势。
首先是高质量建设“1+16”的产业承接平台,“1”包括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综合承载平台,“16”是指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园、通武廊小京津冀示范区等重点承接平台。
其次是做好产业协同定位。在天津的定位中,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重点是对接北京金融产业,利用好中央给予的金融政策,改革开放先行区的重点是除政策明令禁止的以外,天津都可以先行先试。在产业协同上天津既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也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天津积极建设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形成北京做概念设计,天津出产品的产业互补体系。
第三是构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尤其是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可以满足国际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船进出港口,是京津冀的最佳出海口。
第四是生态宜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天津的七里海、北大港、团泊、大黄堡等湿地,被誉为“华北之肾”。此外,天津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京津冀地区打造“城市绿肺”。
第五是科教医疗资源雄厚,拥有高等院校56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五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名单,拥有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首创的“鲁班工坊”,成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实现医保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建立了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
第六是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前列。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天津政务环境位居全国第三,天津的营商环境活力不断增强,动能持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