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6月26日电 (孙莹)清晨,法官冯晓光和书记员王卓琳骑着电动自行车驶进东城的胡同小巷里,俩人背上的大书里装着法徽、法袍、法槌、案卷和电脑。从今年4月份以来,法官和书记员走到哪里,流动法庭就建在哪里。
今天法官冯晓光和书记员王卓琳走进东城法院驻东四街道诉调对接工作站,对九起劳资纠纷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在工作站,两位劳动者正因追索报酬的时效问题与用工单位争得面红耳赤,调解陷入僵局。冯晓光安抚双方情绪后,用最通俗的语言释明法律,促成双方在适用时效的前提下适当上浮支付金额,当场达成一致意见。
附近居民见司法所里挂起了法徽,有法官在现场处理案件,纷纷感兴趣地围过来旁听,并就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向法官咨询。冯晓光用一个个普法小故事来释疑解惑,大家听得入神,与法官互动交流。
不久前,冯晓光在此处理了涉及200余名离退休人员的群体性劳动纠纷。虽然金额不大,但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之前他们每年都要经过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申请执行的漫长流程,才能拿到上一年应发的过节费、取暖费、医药费等各项福利费用。而在诉调对接工作站,他们半天时间就拿到了钱。
“说实话,去诉调对接工作站开展巡回审判,比在法院审案子更累,更辛苦。每天审结案件的数量也比在法院开庭少。如果只算司法统计帐,确实不划算。”冯晓光说:“但是,东城地处首都核心区,如果算算政治账、社会治理账,结论肯定不一样。”
法官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底气在于拥有好的工作机制和优秀的团队。以冯晓光团队为例,去年他的团队共有三人,包括1名法官、1名书记员和1名人民调解员。今年,借着机构改革的东风,实现了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1~2名调解员的配置。年富力强、业务能力出众的干警充实到诉调对接团队,将更多案件解决在流动法庭,更多纠纷化解在当事人家门口。
据东城法院立案庭韩毅兵庭长介绍,东城法院主动与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行政机关和律师等连线对接,形成工作合力。目前,该院已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北京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示范调解中心、北京赛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等多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机构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联系。截至今年5月底,共合力调解成功246件纠纷。
东城法院与北京市律师协会签订框架协议,将70名律师调解员纳入特邀调解员名册。今年1月至5月通过律师调解纠纷114件。
东城法院还与区司法局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指派法官定期参与各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对人民调解进行业务指导。目前,已在东四街道、北新桥街道、景山街道、建国门街道等七处街道或社区建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在百姓家门口化解纠纷47起。下一步,还有宝华里危改项目、东城交通支队等工作站即将挂牌,进而铺向全区十七个街道。
与此同时,东城法院积极开展调解业务培训,用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壮大诉调对接的社会力量。今年3月份以来,已对人民调解员、行业调解员、调解律师等进行数百人次的培训。白天,法官在工作站里现场指导调解员开展工作;晚上,在微信群里线上指导调解员提出法律建议、修改调解协议。
北京市人大代表、竹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郑红强表示,通过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社区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员培训机制。参加法院组织的培训讲座及调解现场观摩活动,使得调解员职业修养、法律素养、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