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老院“时间轴”留住记忆之美

时间:2019-07-01

只需一眼,就能看出位于前门东区的青云胡同甲23-29号院和其他修复后的老院子不一样。

站在院里任意一角,向任何一个方向望出去,视野所及范围内不是齐刷刷的青砖灰瓦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混杂着从明清时期老宅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厂房,高低错落别有一番美感。

不是只选出某个时间点进行恢复,而是保留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去年5月起,前门地区实施主体天街集团牵头在前门东区的青云胡同进行了“恢复性修建”新尝试。在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给出了一份新答案。

复原

“老样子”不再锁定时间点

现在这个大院,是将青云胡同甲23号到29号以及长巷五条28号、30号7个院落打通形成的。从南向北看,这是一个不太规则的三进院落――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住过的南院里,一棵看着有百十来年的核桃树枝叶正旺,树下一眼老水井已被保护起来。再往里一进是关帝高庙旧址、几间零散的房屋,两棵大香椿树也有了年头。最后一进,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座工厂,突然高耸起来的厂房似乎搅乱了老城平房区灰墙灰瓦的秩序感,红彤彤的戳在那儿,猛一看有些突兀。

“如果按照以前刻板的修复方式,有可能会削平厂房,恢复成传统民居。”一位规划师说。但这座厂房也有着五六十年历史,为什么要在修复中被舍弃呢?带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寻,去年5月,受天街集团委托,以西兴隆街及三里河周边空地为试点地段,朱小地工作室展开了前门东区恢复性修建的研究、设计和组织工作。

“恢复性修建”是2017版总规中出现的新名词,要求老城保护应“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最大限度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留存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过去若干年的尝试中,去掉近现代建筑、尤其是零星工业建筑痕迹,几乎成了一种通行的做法。

“有些人会对四合院街区里突然出现的一座厂房、一栋居民楼很反感,但它恰恰是这座城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一位项目负责人说,几乎没有犹豫,天街集团、设计方都确定了要将院内厂房保留的大方向。用一座院落体现历史和文化厚度,仅仅将院子恢复成某个节点时的样子,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最终呈现出的院落,展现出了一条“时间轴”――站在第三进院落的墙根底下,这位负责人自西向东一指,依次划过了明清时期老砖墙、新中国成立后加盖的红砖房、当代仿古砖瓦和玻璃砖构成的凉亭。这样一条通道,贯穿数百年历史,也留下了更迭的遗迹。“这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时间轴。”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个试点背后,对于“恢复性修建”问题的答案,已经日渐清晰。“我们对新旧并存、保留各时期历史印记这种做法是非常赞许的。”东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前门东区恢复性修建的过程中,将支持用更新的方式对整个院落进行设计,去探索更好的老城保护复兴方式。

织补

新材旧料融会贯通

走进相传梅兰芳曾经居住过的东厢房时,形态各异的核桃砖在黄泥中露出小半截,密密麻麻排了整面墙。“这都是我们捡回来、老师傅们一块块码上去的。”负责施工的城建集团16公司前门东区旧城保护整治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别诤每次进了屋,都忍不住伸手摸一摸。

要保留每块触手可及的砖瓦、锈迹斑驳的铁窗、工厂里不能承重的钢架……很多历史痕迹都在设计师和施工方的一次次碰撞中保留了下来。就连因年久失修已经倾斜的墙体,也用老砖垒出了足以支撑结构的“牛腿”,留了下来。附近危房、空地上的砖瓦,也得到了最大的应用。自从项目启动以来,规划师、建筑师和施工方就成了“收破烂儿”的人,四处转悠,捡回砖瓦,再琢磨着用到院子里。

虽然最大程度上复原到“旧”,但在这个项目中,几乎处处都能看到新材料的痕迹。墙上的透光玻璃砖能将日光引入房内,留下一地斑驳;整个院落地下埋了一层80厘米深的中央空调系统,若不是在院里转上三五圈,还真难发现集中藏在厂房外侧的室外机。“我们让砖垛子和钢结构加固的部分镶嵌在一起,把新老柱梁镶嵌在一起,用新钢板和老钢板一起支撑,缝补老的功能,加进新的保温层、节能设备、玻璃砖,让新的和老的深深咬合在一起。”负责片区建筑设计的原地建筑工作室总建筑师李冀十指交叉,言语坚定得仿佛这新和旧已经共同编织一首连续不断的时光颂歌,再也分不开。

在一扇古色古香、足有3米多高的大门前,别诤脸上露出了技术施工人员看到自家项目时独有的骄傲:“这里头有钢架,经济、不变形。”一边说他一边拍了拍:“你看,又轻又结实。”

复兴

巧聚人气才能让院子活起来

和青云胡同钩织成经纬线的,是改造后水草丰美的三里河。“我奶奶一直说,当年梅大师就是在这儿对着河水吊嗓子。”老街坊李女士指着院外一块平地说。

要让院子活起来,人气儿得先聚集。“对恢复性修建来说,场所比风貌更重要。项目研究和三里河特点环境衔接,就有这层意思在里面。”市规自委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说,挖掘好场所特征和未来定位,照顾好公共生活新需求,才能让建筑物活下去,为城市生活创造出新的空间。

过去很长时间,前门东区背负着“不可承受之重”。这里的常住人口曾一度达到4万峰值,违建几乎堵住了逃生通道,“脏乱差”成了它的代名词。从2006年开始,前门东区启动排险腾退搬迁,至今还留下约6000名居民。

“因为腾退而造成的活力缺失,是要通过在街区里引入新功能、新人群补上来的。”东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这里能形成胡同里的戏剧天地。”李冀提议,高挑的厂房可以成为戏剧排演场,院子里的房间也可以承接大小不一的戏剧工作室。太合音乐也为这里做了一套展示民族艺术文化的音乐教育、策展空间的计划。

在近日院里举行的一场内部研讨会开始前1个小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边兰春提前抵达,就为了在院子里外多转转。“把梅兰芳住过的老房子和厂房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地方,用戏剧、音乐串起来,从策划上讲很有创意。”他一边琢磨一边说。

能展现历史文脉的院落,必须是一座“活”的院落。为了让它能“活”下去,天街集团费了一番心思。针对业态引入,市区相关部门已经和天街集团进行了一番讨论和研究。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几位参与东西城部分项目的业内人士更希望能尽快看到“活起来”的政策创新。

“希望政府能先确定区域方案、业态和功能,加速审批,让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项目能取得成果。”一位业内人士说。(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雪柠)

  • 上一篇:圆明园旁荒地建起城市公园
  • 下一篇:世园会“一花一园一城”宣传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