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垃圾分类指导员”崔湘文

时间:2019-07-08

四年前,崔湘文的家从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院搬到大兴区西红门,但教师院儿里不少人都不知道老崔搬家了,因为天天都能在院儿里看见他。

从西红门到大乘巷,坐地铁单程就得一个半小时,75岁的崔湘文不怕奔波,每天早早就来到教师院儿,他这是干嘛?“我来上班。”崔湘文说着,从兜里掏出绿色的袖标,带在胳膊上,袖标上写着——“垃圾分类指导员”。

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属于新街口街道,院儿里有两栋老楼,23个单元门,算上平房大约400户居民。别看社区不大,垃圾桶可不少,每隔六七米就有绿、灰、蓝一组三个垃圾桶,整个社区共有13组垃圾桶。“我们大乘巷应该是北京市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崔湘文自豪地说。

1989年,崔湘文就搬进大乘巷教师宿舍院。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院儿里的一位老师把国外垃圾分类的经验介绍进社区,当年12月,社区家委会发出《致居民的一封信》,呼吁大家自觉垃圾分类。

“当时分得很简单。”崔湘文回忆着,家委会买来几个红色大塑料桶,分别回收废旧纸张、废塑料、破铜烂铁,其他垃圾还是“一锅端”。“那时候,楼道里还有垃圾道,大家都是顺着垃圾道扔垃圾,一到夏天,西瓜、饮料一多,汤汤水水的,楼道里的味道儿可难闻了,还尽是苍蝇。”崔湘文耸耸鼻子。后来,社区垃圾分类才逐步科学,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社区专门置办了不同颜色、带标识、带盖儿的垃圾桶,垃圾道也被封了,各家各户把垃圾分类装袋,扔到楼下垃圾桶。

2006年,崔湘文退休,当上家委会主任,开始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至今已13年。

一副手套、一把长杆儿夹子,这是崔湘文的工作“设备”。他走到垃圾桶旁,掀开桶盖儿,逐个解开桶里的垃圾袋,仔细翻找投放错误的垃圾,“今儿还行,就一个垃圾袋扔错了,其他的都挺好。”崔湘文边说,边把找出的垃圾投入正确的垃圾桶,褐色汤汁溅到身上,他用手套掸了掸,毫不在意,“怕脏怕味儿可干不了这活儿。”

一位姑娘拎着垃圾袋出了门,随手一扔,转身离开。“这位姑娘您稍等。”崔湘文叫住对方,笑脸相迎,“我对您有印象,您平常垃圾分得都特别好,今天估摸着急上班吧,这垃圾有点儿分乱了。”崔湘文说着,打开姑娘扔的垃圾袋,掏出里面的快餐盒、一次性筷子,重新分拣,“这快餐盒不能跟厨余垃圾放一块儿,您得单扔到其他垃圾里。”年轻姑娘脸儿有点儿红,“真不好意思,我一时图省事儿,下次一定注意!”

也有脾气冲的。有位住户垃圾没分类,崔湘文叫住他,刚想叮嘱几句,对方就吼起来,“分那么清楚干嘛呀,差不多得了,出了咱们这院门儿,哪个小区这么分啊!”吼完,扭头就走。崔湘文没再言语,一点儿一点儿把垃圾重新分好。晚上,又在社区碰到那位住户,崔湘文主动打了个招呼,“您早上急着上班,我特别理解,可咱们头天晚上把垃圾分分,也就是顺手的事儿。现在不光咱们这个院儿,整个新街口街道、全市都开始垃圾分类了,咱们小区分得最早,更不能落后啊!”那位住户有点儿不好意思,连连点头。

崔湘文还在社区的支持下,通过宣传橱窗、展板、LED显示屏、宣传画,传播垃圾分类知识,他还定期邀请环保专家走进社区,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知识。现在,大乘巷社区引进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在楼下设置专业回收垃圾桶,各家各户还有专属二维码和积分卡,垃圾分类赚积分,兑换牙膏、香皂等日用品。“街坊四邻垃圾分类的意识越来越强,准确率也越来越高,有人统计过,我们社区垃圾分类准确投放率能达到83%呢!”崔湘文说着,开心地笑了。

四年前,崔湘文搬家了,可他依然每天按时回大乘巷“上班”,家里人劝他歇歇,他没听,“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不能松劲儿。”崔湘文期待着,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大家一起,保护环境。

  • 上一篇:北京CBD建起首个城市森林公园
  • 下一篇:志愿服务者刘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