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手艺人阮福军

时间:2019-07-08

碧空如洗,白云飘飘,一只彩色的“燕子”,追云逐日,翩翩起舞,沙沙的响声随风飘来,似是那“燕子”快乐歌唱。

阮福军摆弄着线绳,抬头看着“彩燕”,开心地笑着。

沙燕儿,阮福军摆弄了30多年,被他视作一生的事业。

阮福军是怀柔区桥梓镇峪沟村人,“我们这山沟沟里,原本没有沙燕儿,那是城里人的玩具。”阮福军眯起了眼睛,说起了往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新搬来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姓刘,原本住在城里小菊胡同。初来乍到,刘老先生一家过得清苦,阮福军的父亲阮振红常常接济他,为了感谢,刘老先生想将自己制作沙燕儿的手艺教给他,阮振红想着“技不压身,多学门手艺也不错”,由此,城里的沙燕儿,在山沟沟里扎下了根。

耳濡目染,阮福军也做起了“沙燕儿”,至今已逾30年。

阮福军的家,就是“沙燕儿”的世界,墙上挂着沙燕儿,靠墙的方桌上,摆着钳子、锤子、纸片、铁片等用具。“沙燕儿虽小,但做法很讲究,得有剪铁、裁纸、着色、黏接等10多道工序。”阮福军说着,拿起了画笔。

“最难的,就是画这燕头。”阮福军提笔蘸了蘸红色颜料,在裁剪好的白纸上描燕颏,然后涂黑燕头顶,接着画燕嘴,最后落笔点睛,纸做的燕子,立刻变得活灵活现。

阮福军做的沙燕儿的确透着股灵性,因为它会叫。“阮氏沙燕”体型娇小,仅15厘米大小,配以响针、响片、牵线等,沙燕儿翩飞,响针摩擦响片,沙燕儿发出脆亮的沙沙声。

传统的沙燕儿,做燕头用的是普通纸,柔韧度不够。阮福军几经挑选,选中了硬度柔韧度很强的铜版纸。为了让沙燕儿的声音更脆亮,阮福军用进口的马口铁代替传统罐头盒,制作响片,“成本是高点儿,但脆亮儿!”

“用料可以改进,但手工制作的工序不能变”,阮福军说。燕身、燕头、燕尾、着色、装饰……三十余年来,他恪守传统,坚持手工制作,“刘老先生留下的印刷板我一直珍藏着,我觉得沙燕儿的技艺精神就蕴含在一笔一画、一剪一裁中。”

自1997年起,阮福军把沙燕儿带到地坛春节庙会、八达岭、龙潭湖、朝阳公园等地,平均每次卖出万余件。阮福军曾经连续十多个春节都在庙会过,“累是挺累,可看到孩子们排队,渴望买一个沙燕儿,我就觉得特开心。”阮福军笑着说。后来,他又把沙燕儿投放到北京红桥、浙江义乌,甚至远销国外。

2018年,沙燕技艺被列为怀柔区非遗项目名录,眼下,阮福军正为沙燕儿申报北京市非遗项目而忙碌。“沙燕儿就像是我的孩子,谁要爱好这个,我都愿意免费教他,我希望能把这手艺传承下去。”阮福军又扯了扯线,沙燕儿沙沙,飞得更高。

  • 上一篇:志愿服务者刘玉坤
  • 下一篇:村庄社区配上安全生产巡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