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住西城区永庆胡同的张文亨老爷子来说,7月11日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西城区在全市首次尝试直管公房的申请式退租,他和老伴儿赶在头一批签了退租协议,过一阵子就能选安置房,“盼了30多年的楼房梦,终于要实现了!”老人又兴奋又唏嘘。
皇城根儿下四九城,是北京这座3000年古城、800年古都的精华所在。守着皇宫、古刹、园林、白塔,老北京人倍儿有荣光。但随着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流转,曾经青砖灰瓦、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却大都沦为了大杂院。不少家庭几代人蜗居其中,改善住房条件成了毕生的梦想。
保护和复兴老城,西城区近年来连续推出几个“大手笔”,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重现老城的悠悠古韵。
一是街区更新。不同于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街区更新不单单是修座房子、铺条路,解决居民眼前的麻烦事儿。而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进行功能定位,然后根据片区的特点和痛点,提升基础设施,补充公共服务,修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
74岁的张文亨和老伴儿居住的永庆胡同,就属于街区更新项目中的菜市口西片区。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待拆区,居住人口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居民普遍年纪偏大。腾退空间、疏解人口成为这片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2019年6月,直管公房的申请式退租和申请式改善试点在菜市口西片区启动,不少居民闻讯蜂拥到指挥部办公室问询补偿、安置等政策。到目前,已有100户居民有退租意向。退租腾出来的房屋,今后由政府进行修缮,探索居民与社会力量经营业态共处的“共生院”,或者是引导居民进行院落合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腾退空间,进一步改变地区面貌,同时也改善留下来的居民的居住条件。
在西城,大大小小的街区划分了101个,每个街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更新措施,同时遵循区里出台的街区整理设计导则。到今年下半年,将有17个片区对外精彩亮相。鼓楼西大街、阜成门大街等街区经过整治,已经初步展现迷人的风姿。
二是文物腾退。因为历史原因,北京老城有不少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淹没在大杂院的喧嚣中。这些年,随着财政实力逐渐增强,政府终于有能力把它们“解救”出来了。“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启动了历史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程。“原计划是实施47项,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和中轴线申遗,又新增了5个项目,共计52项。现在这52项已经全部启动,有28处文物已经实现腾退。”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在介绍这一串数字时,颇为自豪。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京报馆、康有为故居、绍兴会馆等一批承载着宝贵历史记忆的百年古建,终于迎来了新生。
大规模的文物腾退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2019年年初,西城区出台了政策文件,对腾退后直管公房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规范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合理利用的决策程序,提出了社会化的利用方向。而在此前,西城区已有相关试点:如与正阳书局合作,将万松老人塔打造成“北京砖读空间”;与北京出版集团合作,将佑圣寺开辟为北京十月文学院;与最高法院合作,将沈家本故居建设为专题博物馆,等等。腾退后的古建,嫁接了新的时代功能,成为“活”的历史传承载体。
三是生态修复。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历史上也曾是河湖纵横、掘地成泉的所在。时代在变,城市地理也在变,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却一刻也不曾停止。修复城市生态,西城区近年来推出了一揽子的工程:修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留白增绿、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见缝插绿,营建更亲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现在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经达到96%以上,也就是说九成以上的居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一处可心的小花园或者休闲绿地。
最让居民们交口称赞的是西海湿地公园的落成。现在的什刹海西海是历史上积水潭的组成部分,是一片自元代以来就有的古老水域。也是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节点。时光荏苒,昔日运河畔舳舻蔽日的场景已不可见,但今日的西海,自有一片迷人的风景。经过这几年的整治提升,西城区打通了西海环湖步道上的7处堵点,使之首尾贯通,并提升了沿岸的绿植景观,增加了荷花、睡莲、水葱、千屈菜等数十种各有风姿的水生植物,还扩建了湖心的野鸭岛。每天来这片水域游玩的居民、游客络绎不绝。
三个“大手笔”之外,还有更多措施在路上。
卢映川表示,老城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街区更新、文物腾退、生态修复要推进,后期的精细化管理也要跟上,像绣花一样,治理好西城区的每一处角落。让栖居其中的市民,来西城游玩的各方来客,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韵、温度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