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旧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等方式,朝阳区利用存量空间发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等“高精尖”产业,在产业用地指标未增一分的情况下,陆续有84家文创园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全区注册文化企业突破8万家,聚集了98家上市企业。
黑色铁架托起两个硕大的工业除尘罐,罐身涂成鲜艳的红黄蓝。五方桥东南角,一个工业和艺术风格“混搭”的文创园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这里是刚刚完成改造的北京天海工业公司。
三年前,这里的车间还焊花四溅。在业内,天海工业大名鼎鼎,曾生产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争气瓶”的华北第一支氧气瓶,其各种气瓶产品远销海内外,其中钢质无缝气瓶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海的生产线外迁,几乎就在同时,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造开始了。
老国企如今变作了时尚的文创园,有万平绿茵、千米曲径、参差十楼、错落百景,陈列着常化炉的车间变成了一座工业博物馆。今后,这里还将陆续配备职工食堂、健身房、咖啡书屋、白领公寓等。“低密度、个性化的园区,非常适合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园区负责人郭振坤说,去年底完成改造后,前来考察的企业就络绎不绝。不久之后,首批文化、科技类企业就要正式入驻。
朝阳曾是工业重镇,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工业基地都落户于此,至今仍保留着大量老旧厂房。区委书记王灏表示,近年来,朝阳区坚持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实施减量发展、集约化发展,积极探索形成老旧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区的“朝阳经验”。在充分调动城市文化资源市场活力、有效促进高端文化资源涵养集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推动城市更新转型与空间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疏解腾退后的空间中,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创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去年11月,崔各庄乡南皋路129号,另一处旧工业遗存厂房转型改造成北京塑三文化创意园。其前身北京市塑料三厂成立于1961年,它先是于2004年停产,引进制造加工企业入驻,随后又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经历了企业退出和转型升级,塑料三厂现已形成了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的文创园区,目前入驻企业中文化影视、设计类文化艺术创意类公司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园区立足自主经营,精选优良业态,围绕城市总规,继续引入文创类企业,打造更具活力的品牌文化创意园区。
在寸土寸金的城区里,朝阳区不断探索文化产业更新城市存量空间资源的发展模式。北京齿轮厂、胜利混凝土建材厂、京棉二厂……这些老旧厂房都在腾笼换鸟的同时实现了转型升级。如今,在产业用地指标一分未增的前提下,朝阳区已经有84个文创园投入运营,并形成了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截至今年5月,朝阳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829亿元。全区文化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聚集了98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引进培育了一批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