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先来后到,急危重症优先,今年5月1日起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统一实施“急诊分级”。昨天,记者获悉,两个多月以来,19家市属医院已建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急诊分级”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统计显示,实施两个半月以来的急诊患者中,非急症患者达到22.01万人次,占比47.71%。市医管中心问卷调查显示,84.52%的患者赞同急诊就诊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绝大多数患者理解和接受急诊分级理念和规则。
濒危危重患者约5.6%
“急诊分级”两个多月以来,20家医院共接诊急诊患者46.13万人次,其中1级患者(濒危)0.45万人次(占0.98%)、2级患者(危重)2.14万人次(占4.64%)、3级患者(急症)21.53万人次(占46.67%)、4级患者(非急症)22.01万人次(占47.71%)。
天坛医院急诊量较大,该院急诊已全面使用电子预检分诊系统,重新建设规划急诊患者就诊区域,实施红、黄、绿分区救治。医院急诊专业分诊人员借助高敏感性分诊工具进行快速、准确分诊,以患者症状及生命体征为依据,进行病情分级。两个半月来,该院急诊就诊患者26654人次,其中1、2级患者约1200名。
“刚开始预检分诊时,有患者和家属不理解,一些4级患者还总想挤到诊室里。”该院急诊科主任郭伟坦言。为此,医院增加巡诊护士,耐心解释,对等待30分钟以上的患者再次评估。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急诊分级的观念,急诊室就诊秩序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患者会安心在候诊区等待屏幕提示和诊室医生呼叫,拿到化验结果的患者会通过报到机报到后,顺序候诊。”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说。
科学评估保障四级患者
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潘苏彦介绍,在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中,有19家已建立和使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和分级;1家医院鉴于急诊患者数量偏少,人工分诊已完全能够满足工作需要。20家医院主要通过就诊单和排队候诊叫号系统,区分不同等级、颜色,明确患者就诊级别。
潘苏彦介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中心多次督导推进市属医院急诊规范化建设,做到“四个分级”“三重保障”。
“四个分级”是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四个级别,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三重保障”中的第一重保障为经验丰富的专业分诊医务人员,各医院急诊科均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并组织急诊相关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全员专项培训。第二重保障为专业仪器采集生命体征,分级最重要的依据是专业仪器对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务人员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作出最终科学的分级及隶属专科。第三重保障为专业人员监测候诊区患者病情,对于3级、4级患者,在候诊区等候时,会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巡视,对候诊患者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动态评估,可根据最新的评估情况再次分级,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医联体破解急诊“压床”
目前,在很多大医院,一些急诊患者度过疾病急性期后,往往滞留急诊抢救室,常常超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压床”使后续有急诊需求的患者无法进入抢救室。
朝阳医院开展“急诊分级”最早,该院急诊抢救室和抢救留观区的危重症患者占比达90%以上。在急诊病人结构调整后,急诊医生有更多精力放在真正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医院接纳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大大提高。该院副院长李晓北介绍,经过急诊诊疗处理后,很多急症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其中一部分可以直接回家,另一部分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可以转诊到朝阳医院的医联体单位。同时,朝阳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会派驻到相应的医联体单位,以确保患者后续治疗的质量及连贯性。此举有效解决急诊“压床”。
目前,朝阳医院本部急诊医学科同六里屯社区医院、朝阳抢救中心疗区、怀柔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医联体。4级非急症患者或者经过抢救后已稳定的患者转诊到医联体。这一措施带动了整个医联体的发展,也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急诊分级”将纳入医改考核
潘苏彦介绍,目前,市医管中心已把急诊分级工作纳入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考核,下一步将加强明察暗访,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潘苏彦解释,市医院管理中心建立了针对22家市属医院的评价体系,包含医院的公益性、医疗质量和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患者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同时还有个性化考核,比如针对医院的创新性举措,会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市医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到医院急诊现场,观察急诊分级工作实施情况,通过与候诊患者沟通等方式,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改进。(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