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果核等厨余垃圾收集打包好,称重就能换积分;每日记得流动车的停留时间,下楼就有人员收走再生资源;处理废纸玻璃易拉罐,手机扫码就能放进智能箱……如今,垃圾分类对劲松五区的居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各类垃圾纷纷找到“归宿”的同时让整个小区实现明显垃圾减量。
“垃圾分类,智能设备只是手段,提高和维持居民的参与度才是关键。”中环创新公司董事长李震对北京晚报记者表示,通过绿馨小屋与流动车“一静一动”互补,以及通过实体收集与互联网积分相结合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目前该公司的垃圾分类小程序已在全市吸引了约15万户居民。
小屋实现一站式垃圾分类和奖励
劲松五区,小区西侧的空地上,一座小屋格外亮眼,不时有居民拎着各类垃圾“光顾”,这就是收集分类垃圾的“绿馨小屋”。
“正好一公斤,可积两分。”小屋配备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将一袋厨余垃圾倒进绿色垃圾桶,顺手就为倒垃圾的居民积上了相应的分数。小屋外,五个投放金属、玻璃等可回收物的智能垃圾桶一字排开,一辆定时经过既定路线的流动垃圾车正整装待发。
“绿馨小屋能将社区生活垃圾一站式分类,屋内有各类专业处理设备将可回收垃圾等进行分类、压缩,小屋内的指导员还能为居民进行分类指导。”小屋运营方中环创新公司工作人员付恒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老人投放垃圾,小屋外还有流动垃圾车每日定时到各楼门单元前收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居民们同样可以在称重后获得相应积分。
“‘绿馨’的谐音就是‘滤芯’,我们希望这个小屋能像一个过滤器一样,帮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减量。”李震表示,通过绿馨小屋与流动垃圾车相互补的模式,劲松五区的厨余垃圾分出率由原先的5%升至12%。截至目前,这个2011年投入使用的小屋已回收了1300多吨厨余垃圾,800多吨废品,给居民兑换的生活日用品价值达20多万元。
“文明物质双积分”引导居民分类
李震介绍,为鼓励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目前在手机小程序里实行的是“文明加物质”的双积分制度。投放垃圾获得的物质积分可用于换购一些生活用品,文明积分则为将来实施文明举措奖以及捆绑个人信用体系等奠定基础,“依托于小程序的积分系统,能让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不再是撒网式,而是清楚地看到每个居民的参与度,更加精细化。”
如今对垃圾分类已耳熟能详的劲松街道居民,也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习惯培养。“2011年那会儿,居民们更愿意说是卖废品,对垃圾分类以及如何分出厨余垃圾等没什么概念。”李震说,为此公司特意印刷了一本手册,简单明了地指导居民,并让垃圾分类指导员不断与居民沟通交流,“有居民告诉我,真正打动他们的并不是积分兑换日用品,而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在社区的诚意。这让他们建立起了信任感。”
推行垃圾分类需要增加“触碰感”
随着近期上海垃圾分类新政的实施,垃圾分类成了“风口”,相关的注册企业激增。对此,李震认为,行业越是处于风口,越需要谨慎。“就拿最近火热的智能垃圾桶来说,我认为智能化设备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提高和维持居民的参与率才是关键,这也是垃圾分类的根本。”
“垃圾分类离不开人。”李震进一步分析称,智慧垃圾分类需要人工与智能相结合。“对垃圾分类参与度高的社区,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垃圾智能设备;对居民平均年龄较大的社区,则需要循序渐进,让他们每天面对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一个固定的垃圾分类小屋、一辆每日经过楼下的流动垃圾车,从而对垃圾分类建立鲜活的‘触碰感’。”
此外,李震表示,以社区为单位做垃圾分类,建立快速转运体系十分关键,不让垃圾在社区内停留太久,“未来垃圾分类前端可以更加集中,比如不再分散配置社区内的垃圾桶、建立配置冷风设备的垃圾转存点、鼓励企业对厨余垃圾进行就地脱水处理等,让垃圾分类充满效率与智慧。”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