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19日电 (记者 杜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居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步入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广泛
今天,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70年来,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1986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关,2000年突破万元,2015年突破5万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990元,是1955年的316.2倍,年均增长9.6%。1988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关,2008年突破万元,2015年突破2万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90元,是1956年的194.8倍,年均增长8.9%。全市居民收入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连续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步入小康,正迈向富裕之门。
居民增收渠道丰富多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北京市居民收入来源由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导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等四项收入全面增长转变。
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59.6%,比1955年降低38.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由1984年的人均不足1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3元;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明显,由1956年的人均23元提高到2018年的2021元。
可监测的数据显示,1988年城乡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分别仅为7元和23元,2018年则分别达到11983元和1877元。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2%和10.4%,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居民消费支出百倍增长
70年来,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完善以及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居民从基本的吃穿等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升级转变。
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千元大关,2002年突破万元,2009年突破2万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926元,是1955年的209.0倍,年均增长8.8%;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千元大关,2011年突破万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95元,是1956年的134.1倍,年均增长8.2%。
北京市居民耐用消费品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无到有、品质从低端到高端。汽车、移动电话、空调、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
北京市居民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体现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于1993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为20.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于1985年下降到50%以下,2018年为23.8%。
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2018年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32.9%和33.5%,比1978年分别提高19.1个和28.1个百分点。
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同时在解决住有所居上发力,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百姓安居乐业。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3万人,连续12年保持在40万人以上的较高增长水平。2018年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各季度运行在3.9%-4.4%之间,保持了较低水平。
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3.08平方米和46.26平方米,比1978年分别提高26.38平方米和37.06平方米。
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1994年的210元/月提高到2018年的2120元/月,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由1995年的174元/月提高到2018年的1536元/月。
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据市民政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累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80家,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老人满意目前生活状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