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26日电 (记者 杜燕)“健康中国科普行――1363慢病院外管理”专项行动在北京启动,并发布“社区慢病健康管理真实世界研究”科研项目。
本次活动由由中国临床营养产业创新联盟、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据介绍,专项行动中的“1”代表一种慢性疾病,“3”代表3个主要致病根源,包括不合理的饮食、肠道微生态的紊乱、微循环障碍,因此针对疾病根源从6个方面要加强管理。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其现状是“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只治不防花钱心慌,只治不防痛苦悲伤”。专项行动是以均衡营养、改善肠道微生态、打通人体微循环展开的,值得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希望这项工作再细一点,落地形式再发展一点。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秘书长王建华表示,遏制慢性病要解决最先一公里,而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要高度重视防病环节,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不要把大量的金钱花在疾病的末端。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曾强认为,人们经常说“管住嘴、迈开腿”,这需要用精准的手段来干预。管理健康有多种手段,改善代谢异常也有多种手段,除药物以外,营养、运动、心理都是有效的。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把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在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马方把慢性病的三大病因比喻为“营养入口环节、营养加工环节、营养输送环节”,只有保障三大环节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慢性疾病才能减少发生和有效控制。谈到“营养不均衡”时,马方指出,这是现代社会诸多慢性病的潜在因素,尤其对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影响最大,因此说“科学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防控慢性病第一个端口,是不能缺少重要手段。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重点讲述了慢性病的第二大致病根源――肠道微生态失调。伍学炎指出,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供应站”,是食物的“加工厂”,管理好肠道也是控制慢性的关键途径,让益生菌疗法开启慢性病治疗的新方向、新纪元、新征程。
针对慢病发生的三种机体致病根源之一的“微循环障碍”,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副所长张坚指出,很多慢病和代谢性疾病跟微循环障碍都有很大关系,所以防控慢性病除“生活方式管理及合理膳食之外”必须做到全身微循环畅通。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高彦彬、著名健身专家赵之心、解放军总医院教授田慧、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理学专家彭国球等分别就络病与微循环障碍、科学运动、合理用药、心态平和等进行了主题演讲,各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针对慢病管理的“6项基础管理手段”进行了精彩生动的专业讲解。
据悉,专项行动将在推广城市建立“1363慢病科普教育基地”,倡导医学专家走出诊室,走进基层,帮助每个人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努力实现1363慢病院外管理目标:1个月健康认知有所改变、3个月典型症状有所改变、6个月重要指标有所改变、3年身体健康状态全面改善,力争使民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