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增设北京互联网法院。两个月后的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一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委的要求,在总结推广“网上案件网上审理”的新型审理机制,探索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新型诉讼规则,总结提炼法律规则,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探索。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北京互联网法院这一年》,与您一起感受互联网法院在北京的生动司法实践。
若是第一次接触北京互联网法院,你的感觉会是“酷炫”。进入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全国首家“在线诉讼体验区”,24小时全时立案、大数据智能预判、屏幕电子签名、AI法官答疑、跨境全球庭审、判决文书自动生成……这些应用于审判的“酷炫”技术,让你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不是一家法院,而是一家科技馆。
这些技术不仅看起来“酷炫”,更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审判方式,让法官审案变得快捷、高效,让当事人省力又省钱。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将法律知识图谱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十大技术应用于整个审判流程,搭建出“移动微法院”、“天平链”、 “智能审判应用”等多重技术实际应用司法场景,展现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的“北互模式”,使全流程线上诉讼畅通无阻。
微法院让我在家打官司
一名80多岁的老先生,网购了一台冲牙器,收货后发现有破损无法使用。在与商家沟通时,老先生觉得对方出言不逊,就想起诉维权。由于行动不便,他正发愁怎么去法院立案,突然在网上看到北京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发布的消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试用了一下。没想到,拿起手机进入微法院客户端,在AI虚拟法官的指导下,真就立案成功了,之后他又用手机在线进行了庭审。“老先生在庭审时说,感谢移动微法院,让我在家就打了场官司。”此案的主审法官郭晟告诉记者。
“移动微法院”不仅让当事人轻松实现网上立案、随时随地在线参与庭审,还有案件查询、在线送达、在线调解等20余项功能。遇到疑问,有“AI虚拟法官”在线答疑;同样的功能也能通过淘宝、京东平台上独具“网购”特色的“微淘”账号实现。
“天平链”存证又快又便宜
对互联网法院法官颜君来说,以前在其它法院工作时,把证据整理成一摞摞厚厚的卷宗是家常便饭。2018年10月30日,颜君第一次见识到区块链存证的巨大优势。
北京互联网法院第一案“抖音”案开庭前,原告需要对涉案短视频权属、在线侵权情况进行取证。当时,区块链存证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还很新,这种取证方式能受到司法的认可吗?为了保险,原告同时使用了传统公证和区块链取证两种取证方式。
“为了赶开庭,原告将公证做了加急、快递,但仍然快不过区块链。”颜君法官说,“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缩短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
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导的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天平链”, 利用区块链技术,一方面可对诉讼文件和证据进行存证,防止篡改;另一方面可对经过存证的诉讼证据进行验证,解决当事人取证难、认证难的问题。“天平链”从去年投用至今,已在线采集数据六百多万条,实际对应采集证据文件达三千万左右,通过在线证据验证数据1288件。今年3月30日,“天平链”成为首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过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项目。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221例涉“天平链”证据的案件,目前尚无一起案件当事人对“天平链”取证的证据真实性提出质疑。
智能审判应用好似“机器厨师”
而“智能审判应用”使审判工作如虎添翼。朱阁法官把它比喻成“机器厨师”,她说,区别于传统审判文书撰写方式,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以及审判系统里的案件数据如同“食材”,文书生成系统则相当于机器厨师,对“食材”进行数据清洗(洗菜)、语义理解(切菜)、智能组装(按照菜谱的步骤和方式煎、炒、煮、炸)等一系列加工处理,最后放进文书模板(装盘)当中,由此自动生成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让法官处理审判文书的速度加快,审判效率大大提升。
这一年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三大洲23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法官在访问北京互联网法院后,都对中国在互联网审判上取得的突破感到震撼。海牙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深有感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经验,应在世界上做更为广泛的宣传,让其他国家法律界人士了解学习,世界上的法律工作者都将受益良多。”(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徐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