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北京南站有个“指南针”服务队

时间:2019-09-18

“实在是太感谢了,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回家了!”“谢谢你们的帮助,要不我97岁的老母亲不知道要急成什么样!”……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北京南站北广场的“指南针”服务队收获了满满的谢意。这支由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退休老党员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坚守志愿初心,践行党员使命,不仅练好了“指路”的内功,还成了旅客的“定心丸”。

“你知道哪里有公用电话吗?”中秋节下午,正在“指南针”岗亭里服务的杜再勤听到询问,是一位60多岁、操着浓重天津口音的老人。

原来,老人到北京办些急事,结果找不到手机了。最令他着急的是一大家子人约好了家庭聚会,可是他没有买到下午3点的回程票,最早到家也得傍晚7点多,聚会迟到还“失联”,老人97岁的母亲要是着急上火就麻烦了。弄清情况,杜再勤掏出了自己的手机,辗转联系上老人的弟弟。

“搭把手的事儿!”杜再勤说。这样的忙“指南针”服务队的成员都没少帮。中秋节第二天,服务队成员赵素启就送了一位迷路的老人坐上回家的汽车。

那是晚上7点多,天已经黑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找来,特别着急,话都说不清楚。赵素启赶紧走出岗亭,慢慢安抚老人,在她耐心的引导下,老人终于讲清楚了情况。老人年逾八旬,家在龙潭湖,和家人走散了,不知道怎么回家。这可难不倒“指南针”,赵素启赶紧给老人指出回家的路:“您从这儿往前走,到幸福四巷左拐,一直走到头右拐,到公交车站坐958路就直接到龙潭湖了,终点站,错不了!”赵素启和同伴交代了一下,扶着老人走了十多分钟,把老人送上958路公交车才返回。

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南站“指南针”岗亭一次次上演着,它背后是志愿者热情的付出。守着北京南站,东庄社区居民最常碰到的就是拎着大包小包问路的人,2014年,社区老党员们自发组成了一支“指南针”服务队,专门为旅客指路。“我们开始有20多人,都是杜再勤、赵素启这样的退休党员。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都希望再为群众做点事儿。”队长陈伶艳说。

在老党员们的带动下,社区居民纷纷加入“指南针”服务队,现在已有队员63名,其中党员40名,平均年龄接近67岁。一开始大家只是凭着满腔热忱指路,可来问路的人要去的是四面八方,许多目的地听都没有听过。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68岁的志愿者杜再勤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根据电子地图给人指路,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600多个常被问到的交通信息抄录下来,方便其他志愿者查阅。如今,这本不断在更新的“指路宝典”已有近千个点位的交通信息。

“能一趟车次解决的路程,绝不让问路者中途下车;能节省时间的,绝不让问路者徒劳往返;能节约车费的,绝不让问路者白掏冤枉钱……”这是写在指路宝典封面上的文字。

“十一”临近,“指南针”服务队的志愿者更忙了,他们现在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城市志愿者,而他们的初心从未改变――“为问路者指好路,让来到首都的人们感受到北京人的热情就是我们的使命。”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颖)

  • 上一篇:方便面市场持续回暖
  • 下一篇:明年底所有社区村庄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