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锅的5种米饭都香气扑鼻,究竟哪一种更好吃?10月19日上午,一场颇有新意的米饭盲测品鉴活动,让观众尝到双河新米的鲜香劲滑。当日,今年喜获丰收的北京市双河农场首次千里进京发布新米,同时也带来北京“飞地”在黑土地上转型升级的喜讯。
北京在外埠有两块“飞地”,一块是位于天津的清河农场,一块是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双河农场。后者总面积达54万亩,比整个丰台区面积还要大,是北京最大也是“飞”得最远的一块“飞地”。
双河农场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松嫩平原之上,拥有寒地黑土耕地40余万亩,因音河与阿伦河环绕而得名。农场始建于1956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农场隶属关系和职能曾几经变革,但劳动改造和生产经营的任务一直没变。但农场发展曾陷入困境,在最困难的时候,农场收入连职工工资都无法支付,一度导致生产停止,“飞地”几乎变成废地。
转折出现在2012年。当年本市出台方案明确,将双河劳教所生产经营部分即双河农场交由首农食品集团经营管理,将双河地区发展纳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农场来说,这是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转型机遇。
很快,30万吨/年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京双粮库20万吨扩建等5个项目先后启动,双河农场开始高起点加速升级。据介绍,7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对农场的投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总投资近10亿元,建设16个项目,维修450公里农田道路,整理近24万亩水田。
“经过这些年的投入建设,农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新格局。”负责农业生产的副场长朱兴华见证着农场巨变。农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大豆,年产优质粮食达25万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水稻成为双河农场的主角,40万亩的耕地中,水稻面积就达23.7万亩。
“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米的需求,农场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双河农场场长曾浩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场全面提档升级水稻全产业链种植模式,已实现从品种选择、催芽、育秧、插秧、作业、田管、收获、储存、加工、销售“十统一”。
2016年,位于黑龙江的双河农场就开始与日本水稻专家联合,在双河地区试验和推广种植日本北海道水稻品种,向有机、高端大米市场进军。这一尝试也开始结出硕果,在此次进京推介的5款新米中,就有“双河之梦”和“双河之星”两款由日本种植技术产出的新米。
按照定位,双河农场未来将打造成为首农食品集团现代农牧生产基地、绿色安全有机高端农牧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首都“米袋子”的保障水平。与此同时,农场还将从单一种植转向种养结合,实现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型。在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60多年历史的老农场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