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9日电 (记者 杜燕)2019新工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论坛暨机器人与智能类新专业建设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以及高校校长、各类型高校的著名领域专家等围绕适应社会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大学发展与建设、新工科与人才培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建设以及机器人与智能类人才需求特点等话题开展探讨。
论坛由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北京建筑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共同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表示,新工科建设是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有力应对,仍有很多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必须要把准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直面学术前沿,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希望论坛探索未来,针对问题,共同推动新工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实现新发展,培养更多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论坛上作“从存在视角看工程教育”报告。他指出,需要从新的视点去观察、思考未来工程教育,“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加重要。未来工程教育需要因应由于科技发展而致的某些逻辑或理念变化而进行改革,工科专业教师需要把自身专业的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
他指出,从“存在”的视角审视工程技术,既是工程技术之道,也是工程教育之道。如何使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发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进而领悟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等,都是未来卓越的工程师及技术人才需要关注和思考的,也是今后工程教育改革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改变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就技术论技术的现象,把工程技术之‘道’真正融入教育活动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作“钱学森之问与新工科思考”报告。他介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涉及到创新人才培养。新工科要提倡基础性、复合性、设计性,要反对功利性、急躁性、攀比性,新工科的建设要注重教书育人、创新人才培养。
他表示,创新需要宽松、包容的环境,创新科研与技术转移需要以人为本、以科技人员为本,真正把权利给科研人员,真正把教学权利给教师。同时,创新科研与技术转移需要十年磨一剑,其动力在于兴趣。
持续两天的论坛上,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长查建中,北京印刷学院校长罗学科,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长蒋毅坚,淮阴工学院校长孙爱武,沈阳建筑大学副校长张珂等围绕适应社会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大学发展与建设、新工科与人才培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机器人工程等新专业建设以及机器人与智能类人才需求特点等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会议”。同时,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等,了解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自主创新产品与核心技术研发情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