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进入运行测试阶段 “冰立方”多手准备迎“大考”

时间:2021-01-17

从9点到岗,到坐下来与记者交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场地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运行秘书长刘辉已经足足忙碌了两个多小时。这两个多小时里,他的工作内容很密集,从主持安保和交通方面的两场协调会,到为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当日工作内容……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候,刘辉和整个“冰立方”的场馆运行团队都已进入状态。

无前人经验可循

用刘辉的话说,“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已经进入运行测试阶段。根据安排,今年4月和10月,这里将分别进行冰壶测试活动和轮椅冰壶测试赛。其中近在眼前的冰壶测试活动更是团队即将面临的一项“考试”——根据计划,届时全国各省市冰壶队伍将在“冰立方”崭新的冰面上竞技。

由于疫情原因,准备这场测试活动并不容易,“国际奥委会拥有一套极其成熟的奥运会和冬奥会办赛时间表,以往筹备冬奥会,只要按照这个时间表一项一项去完成各个‘里程碑’就可以,就像‘打卡’一样。但疫情让我们只能摸索出一套适应特殊时期的测试活动安排和时间表。”刘辉解释,比如正常情况下,一支队伍往来赛场只需要一辆中巴车即可,但防疫需要保证社交距离,因此很可能需要为他们安排大巴车通勤;再比如场地设计流线上,要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并保证热身区和冰壶手柄“一队一消杀”等。此外还需要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安排来京参赛运动员和裁判员进行隔离观察。刘辉说:“这些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我们要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细致的、能确保安全办赛的方案。”

记者昨天在“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办公区看到,为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考”,43名工作人员和7名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有的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在保证办赛质量、测试效果的前提下简化办赛,减少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感染风险;还有的认真研究疫情之下其他体育赛事的办赛经验,寻找可借鉴之处。刘辉对记者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不确定性,因为疫情,外国运动员很难来参加测试活动。但即便是各省市队,如果到时候条件不允许,也可能无法来参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多手准备”。

愿景不止于赛场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冬奥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盛会上更是合适。记者在刘辉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3厘米厚的“OB手册(场馆设施设计手册)”,他介绍,这本手册的1.0版本于2018年3月完成,目前已经更新至5.0版本,“冬奥会开幕时,应该要更新到7.0版的最终版本,要细化到每一个房间都是供谁使用、有几个桌椅、网线和电线怎么安装等。”

相比其他体育赛事,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目标不仅在于场上的比赛,还肩负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刘辉认为,这就要求每一个冬奥会的竞赛场馆功能不止于赛场,“我们要在竞赛场馆里把比赛和其他愿景都完成,比赛是核心,同时也要超越体育。因此场馆的筹备工作也涉及形象景观、体育展示、颁奖典礼等文化内容,以及市场、赞助商服务、特许经营等社会经济发展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他举例说,“冰立方”在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应该能培养出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本土制冰师;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举办一场场最高水平的比赛,推动冰壶运动甚至整个冰雪产业在国内的发展。

专业人才是保证场馆筹备工作的核心。目前在“冰立方”运行团队中,场馆主任下设的7名副主任,均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担任。刘辉介绍:“其实我们主要的负责同志中没有几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但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们的防疫副主任是三级医院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协调餐饮、交通等事宜的属地副主任是场馆所在地街道的负责同志;负责安保工作的副主任是场馆所在区的公安分局负责同志,大家集中各自的力量和特长,共同把这件事情办好。”

防疫工作有温度

本周二,“冰立方”运行团队及场馆工作人员等约600人完成了新冠疫苗第一针的接种。从进入“冰立方”,再到位于馆内4层的运行团队办公区,需要进行两次体温测试和健康码登记。另据刘辉介绍,运行团队成员还会按时上报个人及共同居住人员的行程等信息,“特殊时期,作为冬奥场馆运行团队,我们更要做好防疫工作。”

加强防疫工作的同时,“冰立方”运行团队也没有忘记关怀员工,“团队里有住在固安的工作人员,因为疫情无法正常通勤,我们就和有关方面协调,让他暂时住在场馆内。还有家在天津的同事,为了防疫安全已经快一个月没回家了。我们也打算看看如果情况允许,争取帮助他把家人接过来。”

这样的关怀和温暖,只要留心,在“冰立方”运行团队办公区内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踪迹。比如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一面布置精美的“照片墙”,上面有运行团队的工作照、集体合影,以及去年12月23日庆祝集中到岗、实现一线办公一个月时贴上的“Happy 30 days(30天快乐)”。在办公区的一角还有一个大家共享零食、饮料的小餐桌,“我们习惯了带一些吃的、喝的过来给大家分享,工作挺累的,有时候需要补充一些糖分。”刘辉说,“我们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一起就像一家人,劲儿往一处使,共同努力为北京冬奥会做贡献。”本报记者 赵晓松 文并摄

从9点到岗,到坐下来与记者交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场地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运行秘书长刘辉已经足足忙碌了两个多小时。这两个多小时里,他的工作内容很密集,从主持安保和交通方面的两场协调会,到为相关工作人员安排当日工作内容……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候,刘辉和整个“冰立方”的场馆运行团队都已进入状态。

无前人经验可循

用刘辉的话说,“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已经进入运行测试阶段。根据安排,今年4月和10月,这里将分别进行冰壶测试活动和轮椅冰壶测试赛。其中近在眼前的冰壶测试活动更是团队即将面临的一项“考试”——根据计划,届时全国各省市冰壶队伍将在“冰立方”崭新的冰面上竞技。

由于疫情原因,准备这场测试活动并不容易,“国际奥委会拥有一套极其成熟的奥运会和冬奥会办赛时间表,以往筹备冬奥会,只要按照这个时间表一项一项去完成各个‘里程碑’就可以,就像‘打卡’一样。但疫情让我们只能摸索出一套适应特殊时期的测试活动安排和时间表。”刘辉解释,比如正常情况下,一支队伍往来赛场只需要一辆中巴车即可,但防疫需要保证社交距离,因此很可能需要为他们安排大巴车通勤;再比如场地设计流线上,要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并保证热身区和冰壶手柄“一队一消杀”等。此外还需要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安排来京参赛运动员和裁判员进行隔离观察。刘辉说:“这些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我们要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细致的、能确保安全办赛的方案。”

记者昨天在“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办公区看到,为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考”,43名工作人员和7名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有的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在保证办赛质量、测试效果的前提下简化办赛,减少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感染风险;还有的认真研究疫情之下其他体育赛事的办赛经验,寻找可借鉴之处。刘辉对记者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不确定性,因为疫情,外国运动员很难来参加测试活动。但即便是各省市队,如果到时候条件不允许,也可能无法来参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多手准备”。

愿景不止于赛场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冬奥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盛会上更是合适。记者在刘辉的办公桌上看到一本3厘米厚的“OB手册(场馆设施设计手册)”,他介绍,这本手册的1.0版本于2018年3月完成,目前已经更新至5.0版本,“冬奥会开幕时,应该要更新到7.0版的最终版本,要细化到每一个房间都是供谁使用、有几个桌椅、网线和电线怎么安装等。”

相比其他体育赛事,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目标不仅在于场上的比赛,还肩负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刘辉认为,这就要求每一个冬奥会的竞赛场馆功能不止于赛场,“我们要在竞赛场馆里把比赛和其他愿景都完成,比赛是核心,同时也要超越体育。因此场馆的筹备工作也涉及形象景观、体育展示、颁奖典礼等文化内容,以及市场、赞助商服务、特许经营等社会经济发展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他举例说,“冰立方”在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应该能培养出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本土制冰师;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举办一场场最高水平的比赛,推动冰壶运动甚至整个冰雪产业在国内的发展。

专业人才是保证场馆筹备工作的核心。目前在“冰立方”运行团队中,场馆主任下设的7名副主任,均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担任。刘辉介绍:“其实我们主要的负责同志中没有几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但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们的防疫副主任是三级医院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协调餐饮、交通等事宜的属地副主任是场馆所在地街道的负责同志;负责安保工作的副主任是场馆所在区的公安分局负责同志,大家集中各自的力量和特长,共同把这件事情办好。”

防疫工作有温度

本周二,“冰立方”运行团队及场馆工作人员等约600人完成了新冠疫苗第一针的接种。从进入“冰立方”,再到位于馆内4层的运行团队办公区,需要进行两次体温测试和健康码登记。另据刘辉介绍,运行团队成员还会按时上报个人及共同居住人员的行程等信息,“特殊时期,作为冬奥场馆运行团队,我们更要做好防疫工作。”

加强防疫工作的同时,“冰立方”运行团队也没有忘记关怀员工,“团队里有住在固安的工作人员,因为疫情无法正常通勤,我们就和有关方面协调,让他暂时住在场馆内。还有家在天津的同事,为了防疫安全已经快一个月没回家了。我们也打算看看如果情况允许,争取帮助他把家人接过来。”

这样的关怀和温暖,只要留心,在“冰立方”运行团队办公区内很多地方都能找到踪迹。比如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一面布置精美的“照片墙”,上面有运行团队的工作照、集体合影,以及去年12月23日庆祝集中到岗、实现一线办公一个月时贴上的“Happy 30 days(30天快乐)”。在办公区的一角还有一个大家共享零食、饮料的小餐桌,“我们习惯了带一些吃的、喝的过来给大家分享,工作挺累的,有时候需要补充一些糖分。”刘辉说,“我们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一起就像一家人,劲儿往一处使,共同努力为北京冬奥会做贡献。”本报记者 赵晓松 文并摄

  • 上一篇:年终奇葩考核何时终了
  • 下一篇:教育、医疗等投入只增不减!“十三五”北京财政支出超八成投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