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35微克/立方米,天蓝云白成为常态
北京市房山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于昨日(12日)拉开帷幕,在会上,区长郭延红提出,2020年,房山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十三五”规划收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三五”时期,是房山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以来,房山发展质量更高了,发展环境更好了,城乡环境更美了,群众获得感也更多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房山将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以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实现厚积薄发。
环境
PM2.5创历史新低 房山的天空更蓝
35微克/立方米对于房山来说,是一个标志性、历史性的突破。“十三五”期间,房山区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3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3.5%,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为了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房山区没少下功夫,在24个乡镇街道建立24个标准监测站和550个微观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同时,深入一线走访调研,找准“病灶”,“把脉定方”,逐一“体检”。为强化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统筹调度,房山区还建立了“一把手负责”机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微信群,对扬尘管控、排名靠后街乡镇的空气质量改善等工作进行日常调度,并通过拉练检查、专题会、现场会等形式加强“一把手”督办。
“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坚持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以首善标准抓好问题整改,聚焦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深化“一微克”行动,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合物治理为重点,抓好建筑工地、道路、裸地、大货车等管控,开展化工、汽修、印刷、餐饮等重点行业专项执法行动,推动燕山等重点地区治污减排。持续开展扬尘治理,做好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95%以上。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交通
副中心线西延、房山线北延 增通勤捷径
2020年6月30日,城市副中心线西延良乡站如期开通,这条新的交通途径不仅增加了房山区与中心城区、副中心快速通勤通道,而且相较其他出行方式更为快速舒适。同时,良乡站作为市郊铁路在房山的第一个站点,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承接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引导新城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还将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截至2020年12月底,仅半年时间,累计到发乘客142667人次,日均771人次,工作日日均1025人次,占全线客流比重43.9%。
良乡站的开通,验证了房山新城良乡组团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较大通勤需求。房山区居民表示,希望副中心线西延能通过增加车次和车站等途径,架起市区、副中心与房山区之间的旅游桥梁,为房山居民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房山。
房山线北延从2020年12月31日起开通试运营,乘客可在该线首经贸站换乘10号线,有效缓解了房山线北段和9号线南段的客流压力。为房山地区及丰台科技园地区居民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对于带动和促进房山新城以及丰台科技园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房山在加快推进京良路西延、良乡中心区路网等道路工程的基础上,还要提升青龙湖地区交通高效通达度,加快乐高乐园专线(良陈铁路)前期工作,完成京良路西段拆迁,推进青龙湖东环路、阎河路改建等工程。
旅游
庆建党百年 用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2020年夏秋旅游季,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收获了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后的第一桶金:7月31日至10月8日,西太平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多万元;与西太平村村民幸福感相似的还有蒲洼乡东村村民,2020年,蒲洼乡东村提升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林—菌”融合发展实践,带动49户农家乐从事“蘑菇宴”,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山区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得益于房山区自2020年启动并大力推进的“三乡联动”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蔡奇书记在房山调研时关于弘扬革命传统、坚持绿色发展、守护好首都最西端这片绿水青山的要求,2020年,房山区提出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发展战略,从三乡44个村中筛选出了21个重点村落,在抓好示范村的基础上,选择资源禀赋良好、空间相互呼应、交通相对便捷的村落进行充分整合,深挖文化内涵,讲好特色故事,开发主题文旅产品,连珠成串、以点带面,共同构建三乡联动发展格局。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房山区计划重点实施霞云岭乡蝴蝶谷红色教育现场教学体验项目、王家台烈士陵园提升项目;蒲洼乡森水红色体验村续建项目;十渡镇马安村、卧龙村、东太平村、西太平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和情景体验产品。“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持续深入落实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2022至2025年,将建成三乡红色旅游精品民宿集群。文/本报记者 刘婧
相关新闻
良乡大学城由“园”向“城”加速升级
北青报记者从房山“两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继续把良乡大学城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深入推进良乡大学城由“园”向“城”转变。
截至目前,良乡大学城师生达4.56万人,建成72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
“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继续强化良乡大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持续发力。全面深化与驻区高校的合作力度,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布局,深度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高精尖项目和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产业化,全面提升宜学宜居宜业品质,深入推进由“园”向“城”转变。
房山京东方两大项目中心即将封顶
北青报记者从房山区“两会”了解到,京东方医工创新与转化中心、卓越医学科教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计划1月底前主体结构封顶。
据了解,2018年11月8日,房山区政府与京东方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也是房山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健康事业总部研发与运营中心、医工创新与转化中心、卓越医学科教中心、数字医院等项目,预计于2023年投入运营,2028年进入稳定运营期。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婧
房山区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35微克/立方米,天蓝云白成为常态
北京市房山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于昨日(12日)拉开帷幕,在会上,区长郭延红提出,2020年,房山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十三五”规划收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三五”时期,是房山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以来,房山发展质量更高了,发展环境更好了,城乡环境更美了,群众获得感也更多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房山将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以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实现厚积薄发。
环境
PM2.5创历史新低 房山的天空更蓝
35微克/立方米对于房山来说,是一个标志性、历史性的突破。“十三五”期间,房山区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3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3.5%,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为了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房山区没少下功夫,在24个乡镇街道建立24个标准监测站和550个微观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同时,深入一线走访调研,找准“病灶”,“把脉定方”,逐一“体检”。为强化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统筹调度,房山区还建立了“一把手负责”机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微信群,对扬尘管控、排名靠后街乡镇的空气质量改善等工作进行日常调度,并通过拉练检查、专题会、现场会等形式加强“一把手”督办。
“十四五”期间,房山区将坚持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以首善标准抓好问题整改,聚焦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深化“一微克”行动,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合物治理为重点,抓好建筑工地、道路、裸地、大货车等管控,开展化工、汽修、印刷、餐饮等重点行业专项执法行动,推动燕山等重点地区治污减排。持续开展扬尘治理,做好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监测,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95%以上。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交通
副中心线西延、房山线北延 增通勤捷径
2020年6月30日,城市副中心线西延良乡站如期开通,这条新的交通途径不仅增加了房山区与中心城区、副中心快速通勤通道,而且相较其他出行方式更为快速舒适。同时,良乡站作为市郊铁路在房山的第一个站点,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承接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引导新城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还将发挥重要示范作用。截至2020年12月底,仅半年时间,累计到发乘客142667人次,日均771人次,工作日日均1025人次,占全线客流比重43.9%。
良乡站的开通,验证了房山新城良乡组团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较大通勤需求。房山区居民表示,希望副中心线西延能通过增加车次和车站等途径,架起市区、副中心与房山区之间的旅游桥梁,为房山居民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房山。
房山线北延从2020年12月31日起开通试运营,乘客可在该线首经贸站换乘10号线,有效缓解了房山线北段和9号线南段的客流压力。为房山地区及丰台科技园地区居民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对于带动和促进房山新城以及丰台科技园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房山在加快推进京良路西延、良乡中心区路网等道路工程的基础上,还要提升青龙湖地区交通高效通达度,加快乐高乐园专线(良陈铁路)前期工作,完成京良路西段拆迁,推进青龙湖东环路、阎河路改建等工程。
旅游
庆建党百年 用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2020年夏秋旅游季,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收获了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后的第一桶金:7月31日至10月8日,西太平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0多万元;与西太平村村民幸福感相似的还有蒲洼乡东村村民,2020年,蒲洼乡东村提升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林—菌”融合发展实践,带动49户农家乐从事“蘑菇宴”,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山区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得益于房山区自2020年启动并大力推进的“三乡联动”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蔡奇书记在房山调研时关于弘扬革命传统、坚持绿色发展、守护好首都最西端这片绿水青山的要求,2020年,房山区提出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发展战略,从三乡44个村中筛选出了21个重点村落,在抓好示范村的基础上,选择资源禀赋良好、空间相互呼应、交通相对便捷的村落进行充分整合,深挖文化内涵,讲好特色故事,开发主题文旅产品,连珠成串、以点带面,共同构建三乡联动发展格局。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房山区计划重点实施霞云岭乡蝴蝶谷红色教育现场教学体验项目、王家台烈士陵园提升项目;蒲洼乡森水红色体验村续建项目;十渡镇马安村、卧龙村、东太平村、西太平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和情景体验产品。“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持续深入落实霞云岭、蒲洼、十渡三乡联动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2022至2025年,将建成三乡红色旅游精品民宿集群。文/本报记者 刘婧
相关新闻
良乡大学城由“园”向“城”加速升级
北青报记者从房山“两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继续把良乡大学城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深入推进良乡大学城由“园”向“城”转变。
截至目前,良乡大学城师生达4.56万人,建成72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
“十四五”时期,房山区将继续强化良乡大学城的创新引领作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持续发力。全面深化与驻区高校的合作力度,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布局,深度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高精尖项目和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产业化,全面提升宜学宜居宜业品质,深入推进由“园”向“城”转变。
房山京东方两大项目中心即将封顶
北青报记者从房山区“两会”了解到,京东方医工创新与转化中心、卓越医学科教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地上主体结构施工,计划1月底前主体结构封顶。
据了解,2018年11月8日,房山区政府与京东方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也是房山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建设健康事业总部研发与运营中心、医工创新与转化中心、卓越医学科教中心、数字医院等项目,预计于2023年投入运营,2028年进入稳定运营期。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