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北京新闻

堆放杂物、落满灰尘、闲置率高……小区信报箱出路在何方?

时间:2021-01-17

“我家楼下的信报箱已经闲置很久了。现在信件少了,报纸杂志也少了,就连信用卡的账单都变成了电子邮件。”近日,在“望京论坛”里,一位网友的感慨引发了众人的共鸣。根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人均函件量仅为8.7件。随着信函数量的减少,不少居民楼下的信报箱成了摆设,有的因为闲置蒙上了厚厚的灰土,有的则成为杂物箱。信报箱能不能转型,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

现状:信报箱使用率不足半成

在朝阳区南沙滩的一处小区,信报箱装在一进楼门的大厅里。记者观察后发现,80多个箱格里,只有两个放了报纸和信件,还有一个箱格变成了杂物柜,里面放着跳绳等物品,其余的信报箱则空无一物。“我在这里住了8年,头几年还有订报纸杂志和收信的,现在订杂志的就剩一户了。”业主刘先生说,他家的信报箱已经很久没被打开过了。

在宣武门西大街的一栋居民楼里,信报箱被安置在了楼道的拐角处,不锈钢材质的箱体表面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土。“刚开始是装在楼门口的,后来被挪到了这里。”居民吴先生说,之前他家里也订过报纸杂志,每天都要开一回信报箱;但前几年不订报纸杂志后,信报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开启了。吴先生还发现,不光是自己家的信报箱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邻居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

在海淀区乔建里社区,楼里的信报箱还是上世纪标配的蓝绿色箱子。居民李大妈说,她已经有5年没打开过信报箱了。“开始燃气费单子、水费单子还会放到信箱里,后来干脆直接贴到门上,现在在手机里就可以办理了,根本用不上信报箱了,弄得我连信报箱的钥匙都找不到了。”看着闲置的信报箱,李大妈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别说是写信了,就连订报纸看杂志的人都少了,这些信报箱早就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居民孙女士说,开始银行还会每个月给她寄纸质的信用卡账单,前些年改成了往电子邮箱里发送邮件;而现在,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就能轻松查到信用卡支付的每一笔金额,银行早已经不邮寄纸质账单了。

在很多小区居民的眼中,信报箱因为长期闲置、年久失修,甚至连锁眼儿都锈死打不开了,白白占了一块地方。

数据:人均信函数量已降至个位数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虽然信件少了,可是箱子搁在那儿,也不碍事。”住在宣武门西大街的张大妈不以为然地说,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使用手机联络亲友,或者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来看新闻,可楼里还是有个别的老人订报纸和杂志。“上了岁数的人,还是喜欢拿着报纸的那份踏实感,如果取消了信报箱,订的报纸和杂志接收起来就不方便了。”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从2014年至2019年,邮政在城区每天的平均投递次数仍是两次,但全市人均函件量已从最初的31.25件下降至8.7件。相反,倒是人均快递使用量从最初的52.5件上升至106.2件。一位投递员告诉记者,现在报纸杂志的投放量也越来越少。“就拿我负责的这一片来说吧,头些年我上午跑一趟下午跑一趟,两趟的载重量就得百八十斤。”但现在,他和同事们投递的报纸杂志没有那么多了,数量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信函量的不断下降,再加上报纸杂志订阅户的减少,由此带来的是信报箱使用率走低。

一方面是不断下降的人均函件量,而另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快递需求,因此相比信报箱,很多小区居民宁愿楼下安装几个快递柜。

出路:智能信报箱应运而生

针对快递增多的情况,可以同时收取快递和报刊信件的智能信报箱应运而生。

2018年8月,中邮速递易携手中国邮政,在西城新风中直社区落地智能信报箱服务。在这个小区里,居民楼前的空地、绿地里都能看到智能信报箱的身影,每两栋居民楼合用一组智能信报箱。一组信报箱大概有80多个格子,上面既有小格子,也有大一些的格子。在智能信报箱的屏幕上,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快递的存放情况。记者在其中一组智能信报箱的屏幕上,就清楚地看到,这组信报箱里还有21件待取邮件。

“智能信报箱挺方便的。”一位正在取快递的居民说,使用智能信报箱除了兼顾报纸信件,还能收取快递,他家大概一周要接收四五个快递,可谓两全齐美。

除了新风中直社区,2019年11月,中国邮政昌平分公司在回天地区也委托设立了200组智能信报箱,可以提供约2万个快递格,除了能满足高峰期投递需求外,还能将富余部分提供给其他快递公司使用。

虽然智能信报箱已经开始落地北京,但记者注意到,在不少社区里,智能信报箱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申请智能信报箱需要通过社区等单位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相关部门到小区进行评估,并判断小区是否达到了安装智能信报箱的条件。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规范

在采访中,一些居民也提出,长期闲置不用的信报箱是否可以挪作他用,比如接收一些可以塞进箱子里的快递。“信报箱不能挪作他用。”一位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信报箱是居民楼的配套设施,个人或单位都不能随意改变其用途。

“快递柜和信报箱不能混为一谈,快递柜可以接收快递,而信报箱只能用于接收信函、报纸、杂志。”对于记者的询问,西区邮政管理局一名接线员解释说。

“小区通邮是国家的硬性要求,邮政基础设施和相关业务是受《邮政法》所保护的,无论是生活在小区里的业主、还是作为管理方的物业,都不能将通邮基础设施挪作他用。”小区维权专家陈凤山介绍,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信报箱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人们基础邮政服务需求的。

“由于法律中并未对信报箱的产权和归属问题进行明确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业主无法优化已有的信报箱。”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说,他个人认为,按照邮政法,信报箱作为强制性的配套设施,其产权应该属于公有,那么业主有权进行优化。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了信报箱优化的问题被搁置。

陈凤山建议,要想优化信报箱,让其功能不仅限于收取报纸信件,还能接收快递,只能通过相关的立法程序,将优化信报箱的建设纳入相关法规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与住宅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智能信报箱的需求,各地方的法规都在陆续出台。去年10月,陕西省住建厅和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居住区智能信报箱应用技术标准》,对智能信报箱的设置、安装、验收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去年12月底,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修订的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就新增了设置智能信报箱的要求。随着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相信智能信报箱会很快地走到居民身边。

“我家楼下的信报箱已经闲置很久了。现在信件少了,报纸杂志也少了,就连信用卡的账单都变成了电子邮件。”近日,在“望京论坛”里,一位网友的感慨引发了众人的共鸣。根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人均函件量仅为8.7件。随着信函数量的减少,不少居民楼下的信报箱成了摆设,有的因为闲置蒙上了厚厚的灰土,有的则成为杂物箱。信报箱能不能转型,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

现状:信报箱使用率不足半成

在朝阳区南沙滩的一处小区,信报箱装在一进楼门的大厅里。记者观察后发现,80多个箱格里,只有两个放了报纸和信件,还有一个箱格变成了杂物柜,里面放着跳绳等物品,其余的信报箱则空无一物。“我在这里住了8年,头几年还有订报纸杂志和收信的,现在订杂志的就剩一户了。”业主刘先生说,他家的信报箱已经很久没被打开过了。

在宣武门西大街的一栋居民楼里,信报箱被安置在了楼道的拐角处,不锈钢材质的箱体表面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土。“刚开始是装在楼门口的,后来被挪到了这里。”居民吴先生说,之前他家里也订过报纸杂志,每天都要开一回信报箱;但前几年不订报纸杂志后,信报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开启了。吴先生还发现,不光是自己家的信报箱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邻居家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

在海淀区乔建里社区,楼里的信报箱还是上世纪标配的蓝绿色箱子。居民李大妈说,她已经有5年没打开过信报箱了。“开始燃气费单子、水费单子还会放到信箱里,后来干脆直接贴到门上,现在在手机里就可以办理了,根本用不上信报箱了,弄得我连信报箱的钥匙都找不到了。”看着闲置的信报箱,李大妈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别说是写信了,就连订报纸看杂志的人都少了,这些信报箱早就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居民孙女士说,开始银行还会每个月给她寄纸质的信用卡账单,前些年改成了往电子邮箱里发送邮件;而现在,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就能轻松查到信用卡支付的每一笔金额,银行早已经不邮寄纸质账单了。

在很多小区居民的眼中,信报箱因为长期闲置、年久失修,甚至连锁眼儿都锈死打不开了,白白占了一块地方。

数据:人均信函数量已降至个位数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虽然信件少了,可是箱子搁在那儿,也不碍事。”住在宣武门西大街的张大妈不以为然地说,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使用手机联络亲友,或者通过各种手机软件来看新闻,可楼里还是有个别的老人订报纸和杂志。“上了岁数的人,还是喜欢拿着报纸的那份踏实感,如果取消了信报箱,订的报纸和杂志接收起来就不方便了。”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从2014年至2019年,邮政在城区每天的平均投递次数仍是两次,但全市人均函件量已从最初的31.25件下降至8.7件。相反,倒是人均快递使用量从最初的52.5件上升至106.2件。一位投递员告诉记者,现在报纸杂志的投放量也越来越少。“就拿我负责的这一片来说吧,头些年我上午跑一趟下午跑一趟,两趟的载重量就得百八十斤。”但现在,他和同事们投递的报纸杂志没有那么多了,数量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信函量的不断下降,再加上报纸杂志订阅户的减少,由此带来的是信报箱使用率走低。

一方面是不断下降的人均函件量,而另一方面是不断上涨的快递需求,因此相比信报箱,很多小区居民宁愿楼下安装几个快递柜。

出路:智能信报箱应运而生

针对快递增多的情况,可以同时收取快递和报刊信件的智能信报箱应运而生。

2018年8月,中邮速递易携手中国邮政,在西城新风中直社区落地智能信报箱服务。在这个小区里,居民楼前的空地、绿地里都能看到智能信报箱的身影,每两栋居民楼合用一组智能信报箱。一组信报箱大概有80多个格子,上面既有小格子,也有大一些的格子。在智能信报箱的屏幕上,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快递的存放情况。记者在其中一组智能信报箱的屏幕上,就清楚地看到,这组信报箱里还有21件待取邮件。

“智能信报箱挺方便的。”一位正在取快递的居民说,使用智能信报箱除了兼顾报纸信件,还能收取快递,他家大概一周要接收四五个快递,可谓两全齐美。

除了新风中直社区,2019年11月,中国邮政昌平分公司在回天地区也委托设立了200组智能信报箱,可以提供约2万个快递格,除了能满足高峰期投递需求外,还能将富余部分提供给其他快递公司使用。

虽然智能信报箱已经开始落地北京,但记者注意到,在不少社区里,智能信报箱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申请智能信报箱需要通过社区等单位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相关部门到小区进行评估,并判断小区是否达到了安装智能信报箱的条件。

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规范

在采访中,一些居民也提出,长期闲置不用的信报箱是否可以挪作他用,比如接收一些可以塞进箱子里的快递。“信报箱不能挪作他用。”一位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信报箱是居民楼的配套设施,个人或单位都不能随意改变其用途。

“快递柜和信报箱不能混为一谈,快递柜可以接收快递,而信报箱只能用于接收信函、报纸、杂志。”对于记者的询问,西区邮政管理局一名接线员解释说。

“小区通邮是国家的硬性要求,邮政基础设施和相关业务是受《邮政法》所保护的,无论是生活在小区里的业主、还是作为管理方的物业,都不能将通邮基础设施挪作他用。”小区维权专家陈凤山介绍,在现有政策环境下,信报箱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人们基础邮政服务需求的。

“由于法律中并未对信报箱的产权和归属问题进行明确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业主无法优化已有的信报箱。”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说,他个人认为,按照邮政法,信报箱作为强制性的配套设施,其产权应该属于公有,那么业主有权进行优化。但因为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这就导致了信报箱优化的问题被搁置。

陈凤山建议,要想优化信报箱,让其功能不仅限于收取报纸信件,还能接收快递,只能通过相关的立法程序,将优化信报箱的建设纳入相关法规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与住宅楼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令人欣慰的是,针对智能信报箱的需求,各地方的法规都在陆续出台。去年10月,陕西省住建厅和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居住区智能信报箱应用技术标准》,对智能信报箱的设置、安装、验收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去年12月底,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修订的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就新增了设置智能信报箱的要求。随着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相信智能信报箱会很快地走到居民身边。

  • 上一篇:北京西城:固安一确诊病例为某公司员工,95名密接者已落实管控
  • 下一篇:视频|北京出租汽车行业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