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质量提升”主题发布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谈到,提升质量迫在眉睫。今年,国家质检总局计划对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集中的地区,挂牌进行区域整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亮“黄牌”曝光。
挂牌整治假冒产品集中地
质量提升,是这次全国人代会的热词。“我自己的感受,中国的质量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有很大进步、稳中有进,忧的是产品整体水平有一定差距。”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到,令人担忧的方面,包括中高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口商品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全世界驰名的大名牌很少,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这个质量技术基础不强。另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只关注GDP数据,对质量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有些企业甚至以降低质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来参与竞争。“所以说,提升质量迫在眉睫。”
如何抓质量提升?支树平表示,首先要把中央关于质量的大政方针贯彻好。第二,要把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落实好。第三,要把具体行动组织好,找准着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让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第四,要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最后,要抓好品牌培育,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的、消费者欢迎的中国品牌,“我们要把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国货形象树得好好的。”
支树平特别提到,今年将对于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集中的地区,挂牌进行区域整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约谈当地的负责人、亮“黄牌”曝光。
5000种产品已达到内外销同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介绍,2015年起,国家质检总局率先在出口食品企业开展了“同线同标同质”探索。所谓“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企业在生产内外销产品时,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从而使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如果中国标准和国外标准有差异,则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同时,对于“同线同标同质”的出口企业,也提出了三个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出口注册备案的资格且有现实的出口业绩;企业要自我承诺按照“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生产;要获得国际通行认证来保证能持续生产。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180家企业、约5000种产品达到了‘同线同标同质’的标准。” 孙大伟表示,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同线同标同质” 产品的范围,完善“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着力加强产品的质量和对生产企业的监管。
通过“神秘买家”追查不合格产品
如何保障进口食品这个“舌尖上的安全”?支树平介绍,针对进口食品,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做到了进口前、进口中和进口后的全过程监管,可以说是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截至目前,已有178个国家地区、8大类、2000多种食品被准予进入中国,对89个国家、16000多家食品企业进行了注册,国内外的进出口商也全部予以备案。同时,建立了食品进口销售的记录平台,352家企业在2016年被列入了不良记录名单。“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管。”
支树平还提到,目前国家质检总局也建立了跨境电商风险监测中心予以监测。通过“神秘买家”进行追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2016年,共抽检了6890多批跨境电商网上样品,有2000多批次样品是不合格的。“目前,对跨境电商产品,我们主要将其归为个人自用物品而进行检疫,未来将过渡到货物管理。过渡期内该怎么做,我们还在调研。”
去年清理评估13200项强制性标准
“标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坦言,目前在很多领域,中国标准是缺失的甚至滞后的。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也提出,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田世宏介绍,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标准进行了整合精简,将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标准。目前,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被清理评估,其中超过50%的标准需要被废止或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同时,在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去年一年,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还有就是,改进和完善标准的制定方式,通过一年的改革,立项频次由过去的一年两批增加到一年四期,立项周期从8个月缩短到3至4个月。“针对标准的缺失滞后,我们将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水平,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来源:北京晚报记者: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