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今年51岁的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组组长沈忠麟既是高级技师,也是政府特贴专家,还是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首批“津门工匠”等多项荣誉获得者。他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深有感触地说:“要成为一名优秀工人,必须勤于动脑、勇于创新。”
1983年,年仅17岁的沈忠麟顶替父亲进了当时的天津重型机器厂,被分配到铆工车间。1999年,天重宣告破产,有着铆工好手艺的沈忠麟被新改组的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留了下来,并被任命为三车间铆工组组长。
刚接触水电产品,沈忠麟遇到许多不懂不会的问题,他就反复看图纸、查资料,了解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找技术员借来专业书籍,刻苦钻研产品知识。凭着这股钻劲,他在短时间内就把加工水电产品的要领烂熟于胸。
转轮是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一直被哈电、阿尔斯通等几家大的水电公司所垄断,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往每年生产十多台水电机组,也就是需要十多台转轮。每一台转轮重5吨左右,每吨外协加工费就需要20余万元,不仅价格高,而且受制于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自主制造技术,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决定自己生产加工转轮,这一攻坚任务交给了沈忠麟所带的铆工组。沈忠麟接到任务后,带领组员根据图纸一步步还原生产过程,一遍遍研究生产工艺,一次次试验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摸爬滚打、反复实践,终于实现了公司转轮加工零的突破。现在公司自己加工一台转轮每吨所需成本只有两万余元,比原先的外协费用足足节约了18万元。
沈忠麟爱琢磨,工作中不固守传统的加工方法,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向传统挑战。针对用手工操作切割厚板圆锥筒坡口费时费力问题,他开动脑筋研制了一个磁力柔性轨道替代了手工操作,使切割质量、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切割三溪口电站机组外锥厚100毫米、直径10米大法兰,传统方法采用单瓶供氧,需频繁更换氧气瓶、点火,切割一件需4至5天,沈忠麟自制了一个小三通,将氧气管接在两个气瓶上,当一瓶气将要用完时,打开另一瓶,使火焰保持不断,大大提高了工效,仅用一天多时间就完成了切割任务。这两项切割方法配合应用,取得了专利,还在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职工先进操作法”。
伴随企业发展,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水电产品结构不断变化,艺高胆大的沈忠麟带领组员迎难而上,在创新路上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研制、改造工装胎具6项,改进工艺2项,自主实施合建11项,独立完成的“切割轨道装置”和参与完成的“V形筋加工工艺”2项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