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赛,有这样一只默默付出的安全保障团队,他们专门负责防止没有经过允许的无人机在比赛现场区域内肆意飞行。
有人不禁想问,用无人机航拍的现场效果肯定壮观,为什么要干涉无人机飞行呢?客观说,无人飞行器的出现和普及,给很多摄影发烧友和飞行器爱好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各地略显混乱的“黑飞”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型活动、民航安全、涉密企业运营等造成了一定影响。最简单来说,无人机掉下来砸到人,或者携带某种……
在4月29日的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赛上,一款新型可移动型反无人飞行器防御系统正式亮相并投入使用,这款几乎堪比反军用无人机的防御系统,彻底解决了“黑飞”的行为――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可发现、跟踪的200个目标,并逐个妥善处理。
(马拉松赛现场执勤的“防空武器”)
据介绍,这款反无人飞行器系统由天津中天高科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研发。4月27日,记者来到马拉松赛活动现场,特意见识这款“防空武器”――看上去,它和一台警用车的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车内和车顶却截然不同。车顶部有一台雷达,可360°旋转探测目标;还有几个像炮筒一样的无线电压制设备,车内安装各种显示装置、操作装置。工作人员根据马拉松赛的赛道等多重因素,设计出一个扇形扫描范围,雷达会按照这个扫描范围进行全天候自动扫描、追踪,并将信息通过显示屏反馈出来。
堪比军用的“黑科技”
记者注意到,此套系统采用车载指控单元+侦测单元+跟踪处置单元整体集成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由指挥室、探测雷达和跟踪系统以及光电压制设备于一体,都安装在车辆上。
具有机动性强,布设时间短,操作灵活方便等特点。
指挥室:
车内指挥室可容纳2-3名指挥人员,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清实时的状态,可实现采集信息实时处理。记者看到,扫描区域内有几处圆形、方形等不规则图形,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几个地方是特定区域,也就是在地图上划分的“禁飞区”。先让目标进入禁飞区,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的设计――既满足人工智能交互,也避免因特殊材料反射信号导致雷达“报错”,从而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驾驶室内需要2个人操作)
警戒区:
核心技术手段使用了“黑科技”――依托有源相控阵雷达扫描空中目标,要知道,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可是当前世界各国军方使用的雷达技术之一。因雷达技术的强悍,这套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视,无论是风雪还是暴雨天气,丝毫不受影响。它能够对4千米范围内、500米以下空域的无人飞行器进行探测、跟踪、锁定、识别、分析反无人飞行器防御系统、决策,能对1千米半径内所有有威胁性无人机目标进行处置打击,确保要地低空安全。
由于这套系统采用有源相控阵脉冲多普勒雷达,它可同时搜索200批目标,并能快速上报“入侵”无人机的速度、距离、方位和高度等信息,且具有虚警率低,杂波抑制能力强的优势。
(雷达可按监管需求,扫描固定区域)
它在发现目标后又是如何处理呢?
处置系统:
中天“近卫”AUDS系统处置打击方式主要通过指控系统引导定向射频压制系统对无人机的控制链路、数据链路和导航信号进行压制,使其迫降、迷航、返航甚至坠毁,实现重点区域无人机防护的目的,该设备支持多频段反制信号同时输出,反制距离可达1Km以上,可处置多方位多批次的空中威胁。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如果在不允许飞的区域发现无人机,操作者可以立即采取干扰手段,迫使无人机控制信号受干扰而原路返航或坠落。这套系统甚至可以分析同时追踪的200个目标中哪个最有威胁,提示操作者优先处理威胁最大的目标。
与常见的枪式干扰装置相比,这是一套完整的近程防御系统,自主探测、识别、跟踪、锁定和打击。因为干扰枪的适用范围有限,有效距离只有数十米,且受视距、天气等多重条件影响。而这套反无人飞行器系统可在夜间可利用雷达对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和识别,最大发现距离大于4公里。据透露,目前本市警方已使用上述系统,用于保障4月29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赛顺利进行。从天津中天高科防务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4月29日曾“发现”一款无人机――不过,这是他们的工作人员正在配合警方测试系统,当天再没有发现任何“黑飞”现象。
由于这套系统是依托车辆进行改装和研发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可供警方、人防、应急办等有关管理机构在不同区域顺利执行反飞或管制任务。虽然所有的设备都在车上,不过,车顶的雷达是可以拆卸的,移动自如。操作者可将其拆下,安置在管控区域的高点,确保雷达可以监控更广的区域。
未来技术-强激光打击单元
据透露,这套系统的升级版技术正在研发和测试中,升级版当中将增加强激光打击单元。它可以采取激光打击手段,对飞入禁区的无人飞行器进行激光打击,对于有威胁或“不服管”的目标,可通过激光手段直接将其“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