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四周年
民计民生枝叶关情
――天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综述
天津北方网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重要要求,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又到5月芳菲时节。四年间,这座城市交上了怎样的“民生答卷”?
这四年,是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的四年。以2016年为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达到2586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4.5%。
这四年,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持续增长的四年。去年全年新增就业48.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2连增,建成保障房5.5万套,13.7万户困难家庭领到租房补贴。
这四年,是着眼维护群众健康、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四年……一个个充满深情的“民生账本”,是运用“底线思维”对“民生决定目的”的生动实践。
四年来,越来越多的津城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兜底线阳光照进困难群众生活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做好城乡困难群体兜底工作。当一项项民生承诺,写进万千百姓的生活,犹如一道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高楼大厦背后那些困难群众的生活。
孙家英搬进了新家。之前的几十年,她的家在红桥区西于庄两间加起来不足17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五口人挤在一起,“冬冷”“夏热”,日子难熬。
走进和苑西区梦和园社区服务中心,孙家英正把以前用来养家的手工编织绝活拿出来与老姐妹们分享,一会儿工夫,细细长长的丝线就在她们手里“开”出花来,月季、牡丹、玫瑰,一朵比一朵鲜艳。“拿到钥匙那天,我一宿没睡。我分到了三套独单,连儿子的婚房都有了!想了盼了一辈子的事儿,就这么梦想成真了!”孙大姐心里踏实,脸上笑容灿烂。
同样踏实的,还有陈起。
陈起是东丽区金钟街一名困难群众。几年前,患上了骨性关节炎,很长时间以来,正常行走对他来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几个月前,不得不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手术。虽然有医保,但个人支付金额的4万元是借遍了所有亲戚才凑起来的。出院了,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贫病交加的他没有想到,更加完善的保障政策成为驱除灰暗生活的曙光。
今年初,东丽区对困难群众患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原来的14个病种扩大到17个病种,为此区财政多支出500万元。新政策的“扩面”,将陈起“扩”了进来,近两万元的救助金帮陈起渡过了难关。
家住宝坻区林亭口镇的刘大爷不会忘记,今年春节,正当全家一筹莫展之时,收到了来自政府的“红包”,全市31.9万困难群众,在政府3.14亿元救助资金的帮助下,过了一个欢乐年。
几天前,刘大爷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他的低保账户突然间多了80元钱,由原来每月的700元增加到780元。后来,村干部告诉他,从4月份开始,农村困难群众可以享受与城市同等的救助标准。
与此同时,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除了困难群众低保城乡统一,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标准也同步实现了城乡统一。
固根本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风景优美的海河岸边,一座白色建筑成了很多人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是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每周三、五、六上午定期举办招聘会,自运营以来,到去年年底,已经举办了772场招聘会,总计为社会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四年前,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与应聘者亲切交谈,和广大青年谈论就业观,并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的金蔚面临毕业,当很多人正奔波于各大招聘会现场时,他已经在职场打拼了5个月。去年暑假,在学校组织下,他来到天津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免费参加了“工业机器人”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培训即将结束时,就被一家科技型公司相中,签订了就业协议。
这几天,滨海职业学院近30名临近毕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特地向实习企业请假,集中到实训中心参加技能实训。走在数百平方米的实训室,眼前,搬运、码垛等十几台机器人正在学员们的操控下紧张忙碌。
坚持“训为企用”,实训中心始终把“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无缝对接起来,今天的课堂就是明天的岗位,中心通过实训教学、典型任务、生产指导、网上答疑、考核鉴定等环节,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教师授课内容更为新颖,教学形式更为多样,培训也更加贴近了企业生产实际。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与师生们交谈时打趣称他们为“多面手”。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大学生成为“多面手”,实训中心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创新驱动保持技术先进,最大限度弥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短板,在打通大学生毕业“最后一公里”上下足了功夫。目前,实训中心累计为358家企业、56所院校提供培训、鉴定、大赛等服务,累计近40万人。
补短板民生领域齐头并进
民生之大,事关家国。民生之微,衣食住行。天津连续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两个月前,我突发心脏病,老伴身体不好,孩子们又在国外,多亏了养老院,及时把我送到医院,真是捡回来一条命啊!”在静海区康宁津园养老院,张吉芬阿姨感叹,“从初诊到救护,再到医院就医,一分钟没耽误。”
面对突发状况,养老院缘何反应如此迅速?原来,养老院内建有自己的一级医院,设有诊疗中心、康复理疗中心、体检中心等,平时有专业医护人员坐诊、会诊和出诊,同时还与三甲医院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24小时提供医护服务。综合管理部经理张平说,正是这些措施,确保了老人们小病不出户、常病不出园、大病直通车。
养老与医疗紧密结合,是本市为破解养老难题进行的探索。特别是今年,这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医养结合新型模式将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今年底,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签约服务要达到120万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将达到80%以上。
今年的民生清单令人振奋:改造40万平方米棚户区,开工建设安置房3万套;新增租房补贴家庭3000户,翻建或修缮农村危房5000户;新建、改造幼儿园100所,对150个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补贴;建成30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解决生活、上学和就医问题;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2.4万座,建设324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瞄准百姓需求,在向高质量小康迈进的进程中,民生领域齐头并进,一个个短板正在补齐。
惠百姓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截至3月31日,本市最低气温仍然维持在5℃―6℃,市委、市政府决定,本市2016―2017采暖期供热时间延长至3月31日24时。”3月27日一大早,很多市民收到了这样一条暖心的消息。家住天拖保山南里的胡大爷最有感触,每年供热前、停暖后,他腰腿疼痛的老毛病都要犯一次,而今年,他守在家里的暖气旁,安然度过了最难熬的时节。“一次提前、三次延长,前前后后一算,暖气多给了一个月,党和政府真的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坎儿上了!”胡大爷感慨地说。
经济下行寒意阵阵,民生改善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去年底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部署安排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天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举措中,第一条就是“一重两保”,即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保粮食生产、保农民收入。
走进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 村,当年总书记与乡亲们共话增收的麦田,已是一片长势喜人的新绿。总书记视察后的第3个月,全市市级机关、市属企事业单位拉开了对全市500个困难村结对帮扶的帷幕。
市食品集团帮扶组进驻村里,帮助乡亲们建起了一座石磨面粉厂,对全村1200亩小麦实行高于市场价收购,利用200余亩的设施大棚,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四年间,全村百姓年人均收入从1.6万元增长到2.1万元。“乡亲们的致富路越来越多,干劲越来越足!”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军满怀喜悦。
随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远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感受着更加精彩的世界。
“这就是神奇的浮力!”蓟州孙各庄中学物理老师张雪松利用大屏幕系统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在课堂上演示给同学们看,顿时将浮力这个抽象的概念讲活了。“以前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物理概念,反反复复讲,同学们还不一定听懂!”张雪松说,自从每个班配备了大屏幕系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收率也大大提高。
宁河芦台一小、桥北一小和造甲小学与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则实现了“校际网络同步课堂优质资源共享”,4所小学、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实现实时互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脚印的联想》,大家看,小马的脚印像什么?”面对昆明路小学美术老师的提问,大屏幕另一方芦台一小同学们回答:“像月牙……”
借助“校际网络同步课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全市16区600余所学校已具备同步教学条件,全市8万名教师可以开展网络教研,110万名学生可以共享名校名师的异地授课。(“津云”―北方网编辑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