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天津总结回顾生态城十年开发建设历程

时间:2018-09-13

  天津北方网讯:为全面展示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建设十年来的各项工作成果,9月12日上午,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建设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志刚主持。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进行主题发布,详细介绍了生态城在规划管控体系、城市开发模式、生态修复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等十个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经验。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巡视员张彦发、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国家级、天津市、滨海新区各级媒体近30家出席发布会。

  一个典型的生态城市样本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区十周年

  在中国北方渤海之滨、蓟运河畔,有一座耀眼的新城,它从一片盐碱滩涂蜕变成绿意盎然、宜业宜居的新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个“绿色蝶变”。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大项目。

  两国领导人对生态城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考察时视察了生态城,对生态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要求生态城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指示要求和两国政府协议精神,举全市、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生态城,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社会资源引入等方面给予生态城全力支持。经过生态城广大建设者十年来的探索实践和艰苦努力,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新城已经展现在渤海之滨。十年来,生态城认真贯彻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建第一责任,肩负发展第一任务,持续推进中央、市委和新区区委的决策部署在生态城落地生根,主要取得了十个方面的成效:

  1

  一是采用“指标引领、多规合一”的方法,建立了量化目标引领下的规划管控体系。生态城在建设之初,中新双方专家团队就联合编制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共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率先用定量的方法明确了生态城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目标。根据指标要求,生态城在全国率先采取“多规合一”方法编制了总体规划,统筹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发展目标,并落实到空间和土地上,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为持续发挥指标体系对生态城新时代建设的引领作用,目前生态城汇聚中新两国团队力量编制指标体系2.0升级版,预计9月底正式发布实施。

  2

  二是坚持“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了权责明确、良性循环的城市开发模式。生态城认真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关于“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原则要求,组建了中方投资公司和中新合资公司两个完全企业化、市场化、股份制的开发主体,中方投资公司负责土地整理储备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合资公司主要承担“一路三水”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项目开发。在此基础上,生态城管委会赋予中方投资公司18项特许运营权,投资公司又组建了12家专业化公司,形成了水、气、热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一体化运作模式,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运作效率,这一模式在全国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会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3

  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走出了污染场地治理和盐碱地改造利用的新道路。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治理了2.56平方公里积存40余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形成了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治理技术获得27项国家专利,治理方案在多个地区推广应用。通过盐碱地土壤改良,本地适生植物比率达到70%。建成永定洲生态湿地公园、遗鸥公园、印象海堤公园等多个城市主题公园,精心布置道路两侧和街角景观绿化,实施静湖、蓟运河故道等景观工程,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50%。完整保留区域湿地,预留鸟类栖息地,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集河道、湖面、草地、湿地、海滩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格局,城市吸引力逐年攀升。

  4

  四是实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全国绿色建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示范城区。生态城所有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创性地制定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评价标准和运营导则,出台绿色建筑管理规定和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形成了覆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管理体系。截至目前,生态城开工建设的项目223个,建筑面积1340万平方米,均符合绿色建筑要求。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出台绿色建筑奖励政策,建立中新联合绿色建筑科研机制,实施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标试点,目前已有12个项目完成对标,45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住宅节能率达75%,公共建筑节能率达65%。同时,积极开展被动式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试点。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全国多地得到推广。

  5

  五是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构建了轨道交通和慢行道路为支撑的绿色交通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合理规划居住、商业设施,实现了减少出行和便利出行的目标。区内免费提供清洁能源公交,目前已开通4条线路,实现区内公共交通出行全覆盖,月均发车达1.2万车次。按照慢行优先理念,规划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235公里,人行步道和小区绿道的密度远远大于机动车道密度。目前,建成区范围内,慢行系统已将居住社区、商业设施、景观开敞空间等城市功能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慢行网络。按照“窄路密网”理念,实现了小街坊、密路网的格局。规划道路占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达到世界先进城市道路面积率水平。

  6

  六是狠抓资源节约,建立健全城市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体系。建立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能源利用体系,住宅项目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光伏发电量达到1300万千瓦时。借鉴新加坡经验,生态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开展试点项目68个,建立了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制度,建成了第一社区公园、甘露溪等一批效果显著的示范项目。同时,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了遍布全城的雨水收集系统和蓄水池,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比例达到50%。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工程,形成了分类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生态城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获批“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7

  七是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优质化、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牵引发展战略”,大规模建设教育、卫生、体育、社区中心、社区公园等民计民生设施。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引入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天津外国语附属学校、华夏未来等10所优质中小学和13所全国知名的幼儿园,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体系,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建立“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综合医院”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模式。建设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结构,每个生态社区建设集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集中配置社区管理、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形成了500米半径便捷生活圈。按照保障性住房达到20%的指标要求,规划建设2万余套“公屋”。适度超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建设初期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提升了区域吸引力。

  8

  八是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实行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专注发展文化、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配合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积极引入中国核工业大学、环境监测研究所等大学院所,建设启迪之星、北航众创空间、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海量大数据等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生态城注册企业7083家,注册资本2476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91%。生态城在探索绿色经济支撑城市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九是推进标准化、市场化、智慧化城市管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了市场化主体参与城市运维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城市管理运营标准化建设,制定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场站、水面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范化、养管常态化。按照统一建设、共享服务的理念,推进公共数据软件平台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级、共享型绿色数据中心、通信管网、数据汇聚平台、视频监控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平台等,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提升了服务效能。建设了“政社互动”机制,管委会负责同志每月定期与居民见面沟通情况,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开发了互联网“民情系统”,居民通过该系统及时反映社区管理、民情民生等方面的问题,搭建了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十是深化中新合作和国际交流,不断提升生态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中新合作、互利共赢,定期举办中新专家研讨会,全面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智慧城市、城市管理等方面先进经验。中新联合组建环保公司、水务公司等多个专业化公司,中新友好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对标新加坡淡滨尼天地,启动大型体育主题的社区综合体建设。定期开展两国居民、学生互访交流,不断拓展中新民间多层次合作交流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可持续发展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事务,生态城成功纳入国际可持续城市标准体系和国际可持续城市实施方案全球首批试点。

  十年来,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肯定。2012年,与巴西库里蒂巴、法国南特等城市一道,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评为“全球绿色城市”;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生态城建设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求生态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2018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引领生态文明示范十年长出一座绿色新城》为题,对生态城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肯定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城市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率先探路”方面做出的努力;2018年7月,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绿色样板”,在新加坡亮相2018年世界城市峰会,大家一致认为生态城十年间的发展变化,为现代城市建设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生态城第一个十年圆满收官、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主任王国良表示:“生态城全体建设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指示要求,牢记总书记对生态城的殷切期望,以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标杆为愿景,在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策源地”,向全世界展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厚积薄发、创新实践、不断追求卓越的生态城,下一个十年会发展的更快更好,生态城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成效,为全市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滨海新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做出更大贡献。(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 上一篇:天合光能高继凡:智慧能源时代已经到来
  • 下一篇:航拍七里海湿地修复见成效 天津全力守护“京津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