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
天津北方网讯:走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街头,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蓝天白云,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建筑物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没有水泥森林的紧密感和压迫感。目前,在生态城就业、居住的人口已达10万。
生态城管委会建设局的孙晓峰就是首批拓荒者之一。10年前,他从天津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获得了在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实习的机会,得以结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顶尖的专家,这样的平台和机遇一般是很难遇到的。他也意识到,在资源贫瘠的土地上建设一座现代城市,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和光荣的使命。
虽然此前已签约了一家天津市内的设计院,但孙晓峰不想放弃建设一座新城的机会和梦想。他前思后想,毅然放弃了难得的设计院工作,选择到一片空白的中新生态城当一名拓荒者。
为了建设一座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城市,中新两国规划专家共同编制了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例如,人均公共绿地不小于每人12平方米,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每年不低于310天,水喉水达标率100%,噪声控制达标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
孙晓峰还记得生态城第一座绿色建筑综合服务中心落成时的情形,2008年,仅用6个月就竣工了。当他进入其中,感觉空气特别清新,温度也格外舒适,建筑完全按照绿色节能的标准建造,节能设备、新风系统、雨水收集设施、屋顶光伏等,令他耳目一新。
10年中,建设局从8人扩容到55人,加入生态城的建设者越来越多。建设局承担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土地、房管等多项服务职能。孙晓峰和他的同事们见证了从第一栋大楼到近万栋房屋的竣工,也见证了自第一棵树的种植到现在近10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的完成。走在生态城的街头,看到自己亲自参与建设的城市绿意盎然,孙晓峰非常激动和自豪。
刘文闯也是首批加入生态城建设的创业者之一。2008年1月9日,生态城管委会宣布成立,23日刘文闯就到岗了。刚成立的生态城管委会在泰达中心酒店临时办公,他所在的建设局规划科一班人几乎天天熬夜,“一天清晨,我和同事正在26楼埋头办理审批文件,抬眼从窗户望去,红彤彤的太阳正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升起来,天空泛起了鱼肚白,慢慢地太阳升起来了……”
那时,窗外的生态城还只是一场梦,那一幕在后来的10年中常浮现在刘文闯的脑海。跟着他的讲述,时间被拉回到2008年。加班一宿的他们洗把脸,床都没沾就迎来了新一天的工作。正是这一个个满怀热情的建设者,在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日子里,让城市的梦想在土地上一天天书写成现实。
2008年起的五六年里,“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是刘文闯带领的生态城建设局规划科的写照。2016年8月,刘文闯因工作调动来到安监局,组织大家提出了不少创新性做法:市级安全体验馆正在抓紧施工,全市首个全城安全二维码上线,智慧电梯第二套系统全面铺开……
“这里的发展势头好,团队的思路活,而且目标一致。”就这样,2013年他携家人第一批入住生态城。“人的活力是区域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在刘文闯看来,区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入驻。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热土,像他这样甘愿付出的创业者、建设者还有很多,最终换来了生态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证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造福人类。生态城的各项控制性节能、环保、生态指标,成为建设生态城的指引,也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当地居民。提起生态城绿色建筑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李东透露:“这里的住宅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建造,平均能耗指数达到85千瓦小时/平方米/年,这种绿色节能的直观感受,为生态城居民所独享。”
静湖是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波光粼粼,候鸟啼鸣,绿水拍岸,居民们经常到湖边散步,这里还举办过马拉松比赛。而在10年前,静湖是生态城区域内最大的污水库,当时叫营城污水库,面积达2.56平方公里,水量达215万立方米,水质为劣五类,异味扑鼻,岸边寸草不生。
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杨伟参与了静湖的污染治理,据他介绍,生态城采用独创的“带着污水治污泥”的方法治理了水库的污染。对污泥先环保疏浚,然后管道加药,土工管道脱水,最后安全填埋。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使用,静湖内的污水也得到彻底治理。经过三年的时间,营城污水库终于蜕变成了今天美丽的静湖。
静湖治理的成功,入选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业界引起震动。杨伟说,此后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先后参与了浙江台州市玉环县污水坑治理、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沂水河段治理、天津市临港经济区大沽河口底泥治理等项目,践行了生态城“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理念。
中新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新加坡人陈杰兴,也是生态城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2008年,中新生态城建设伊始,陈杰兴就受邀加入投资开发公司。当时国际工商界对天津生态城的前景还抱有疑虑,不敢贸然来投资。为此,陈杰兴与同事不停地出差,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拜访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拿着规划,力求说服他们来到天津生态城投资。
“现在,生态城的公屋已经看起来很像是新加坡的样子。大量采取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照明、智能供水系统和环保节能材料。”陈杰兴指着窗外的一排排公屋说,天津生态城借鉴了新加坡著名的公屋项目的建设经验,为居民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绿色住宅。这一中新合作亮点,已为生态城内400余个家庭和众多企业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居住保障,公屋二期预计10月交付使用,可满足区内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
如今,生态城居民已经习惯了每天享受“智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随着6座智慧公交站投入使用,生态城远雄兰苑的居民雷凤娥喜欢在带有未来感的公交站大屏幕上查看公交运行状态,从无人售货机购物,体验绿色出行的每一天。“牛肉一斤36元,土豆2元…”,在公交站连上WIFI的工夫,她又打开手机里的生态城电子市民中心“@生态城”App,研究上了菜价,买菜前做到心里有数。
“您好,这里是生态城智慧灯杆报警系统,有何紧急状况请讲。”这是天津生态城公用事业运行维护中心接到的报警,都是通过生态城路边的智慧灯杆完成的。7月底首批投入使用的近400组城市运维“智慧眼”还能为电动车充电。智慧灯杆和智能公交站的应用让生态城的管理更带有智慧,市民的生活更便捷。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郑锦宝介绍,未来,新加坡方会考虑在城市管理、建设中引进这种智能设备。中新生态城建设十年来,多项新创造、新方法和新举措,反向回流被引进到新加坡。
创业
城市需要人口的聚集,没有产业的城市是空城,是睡城。
为了吸引优秀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到这里创业、就业,中新生态城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建设初期,生态城率先设定“产城融合”指标:每一万劳动力中R&D(研究与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不小于50人年,着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新兴产业,让50%以上的生态城居民就近在区域内工作。文化创意、生命科学、智能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企业成为引进的重点。
好传动画是首批入驻生态城内国家动漫园的企业。从最初依靠管委会给的租金、办公用房等各项扶持政策到现在年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策划推出了《大护法》等知名动画作品,好传动画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生态城和动漫园各项招商、服务措施的支持。
“我们的动作捕捉、配音、音效等制作程序,依赖于动漫园的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招聘人才,会获得生态城的政策支持,使得我们的发展能更平稳,更快速。”公司创始人尚游对记者说。现在,好传动画的员工超过了200人,60%以上居住在生态城内。
丹娜生物是一家生产侵袭性真菌感染检测产品的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粟艳说,2014年3月,丹娜生物入驻生态城科技园,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人,其中有10多位博士,7位海归,硕士20多人,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现在,丹娜生物已启动了IPO计划,向创业板上市的目标前进。
为了助力中新生态城发展建设,广聚天下英才,生态城将引才范围扩大至七个层次,无论是院士、学者、博士等高层次“主力军”群体,还是新毕业的90后、95后大学生等“生力军”群体,都成了生态城的引才目标。
截至目前,生态城注册企业7083家,注册资本2476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91%,共引进各类人才2.8万。先后吸纳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华为、京东、腾讯、太极等高科技企业,建成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生态城正大力发展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绿色思想文化策源地,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和滨海新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而助力。
近期,中国核工业大学也选择落子生态城,高学历人才、高科技企业、高水平大学正在加速涌向此地……昔日的盐碱滩,就这样变成了今日的人才高地、创业热土。
站在新一个十年的起点上,枝繁叶茂、宜业宜居、生机勃勃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再次出发,踏上又一新的路程。(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