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印记:桂发祥 从人才自我培养到引进博士生

时间:2018-11-22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本版图片由桂发祥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改革开放40年,很多企业发展壮大,也有不少企业销声匿迹,这其中有市场因素,但是也有很多人的因素左右了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领军者,到坚守在各个岗位的普通职工,人才的吸收与培养,成为企业越来越重的竞争砝码。

桂发祥从几名炸麻花师傅支撑的“前店后厂”传统小作坊,发展为现代化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并成功上市,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力。桂发祥从自己培养销售队伍到引进第一位博士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家“老字号”为“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所做的努力。

市场“逼”企业率先改革

老字号第一次遭遇人才荒

改革开放初期,今天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还只是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门市部,名字叫“十八街麻花老店”。店里有20多名职工,前店后厂,一天也就炸几百公斤麻花。

因为受计划经济的限制,那时候炸麻花的原料是按计划供应,测算下来,每炸一斤麻花,国家就补贴2块1毛8分,这叫计划经济倒挂商品。因此外地人到天津来了只有拿全国粮票买麻花,或者外地一个企业、一个商场,想采购点儿麻花,得先到天津市粮食局申请指标,门市部才能生产卖给客商。后来,因为产品销路好,小小的麻花铺“升级”为麻花厂。

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的天津春季全国商品交易会上,桂发祥的展位前特别热闹,各地客商都来看,都想买,就是做不成生意。为什么呢?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桂发祥是老字号,受特殊的待遇,到1992年时仍然是卖平价商品。客户要订货依然得去粮食局开证明。

当时,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兼财政局长李长兴到春交会视察,路过桂发祥展台,询问企业发展情况。厂长李辉忠看着那么多客源白白流失,心里正着急呢,他大胆提出来:“我们希望给我们的供应上不再设置平价,放开经营。现在这么多人想买麻花,我没法卖。”李副市长说:“你提这个问题是全市首例,其他单位都希望要平价要便宜的产品,你们提出要溢价。这个事情要拿到市里研究。”3个月以后,市政府就指示对桂发祥实行溢价供应粮油,不再提供平价产品。

正当桂发祥200多名员工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市场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不接受补贴,麻花一下从九毛钱一斤改到三块六毛钱一斤,突然就卖不动了。天津老百姓习惯了九毛的价格,一下涨价那么多,都有些接受不了,而那时候外地来天津的人也还没那么多,本来每天排长龙的店铺门口,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

那阵子,桂发祥的老员工一下子不会做生意了!李辉忠受到了很多的非议,毕竟是他提出不要“平价”的,“我压力特别大,必须把这问题给解决了。”怎么办?到外面招聘销售人员?一是时间来不及,在家里坐等一天就赔一天,不能等了,不然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二是,真能招来人吗?当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很多人还捧着铁饭碗,几个人愿意来?

这是桂发祥第一次遭遇人才荒。招不来人就自己培养,桂发祥准备从员工内部选拔人才,培养一支销售队伍,这支销售队伍的任务就是打开外省市场。李辉忠谈起当时的动员会,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他和厂里的员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既然咱们提出了要通过溢价把桂发祥做大,就不能有任何靠政府的想法。咱们只能靠自己。”

那时,为了激励大家,桂发祥对销售人员制定了基本工资加提成的薪金制度。可是,一开始报名的人并不多,当时厂里本来做销售的员工也不愿意干,因为以前是等着别人上门买,这回是主动出击跑市场,卖不出去怎么办?大家顾虑重重,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险。

为了给大家吃定心丸,第二条制度下来了:给员工留后路,假如销售工作不适应还可以回车间搞生产。这一下子解决了后顾之忧,职工们纷纷报名。

那时候,为了把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摆上各大商场和综合食品店的柜台,销售人员绞尽了脑汁。有一个业务员希望把麻花推销到某糕点店。第一次接触,糕点店负责人一听麻花价格那么贵,觉得肯定卖不出去,脑袋摇得和拨浪鼓似的。业务员也没灰心,天天早晨跟着糕点店员工上下班,帮着擦柜台、扫地、理货,跟人家聊麻花在其他地方的销售情况。这么坚持了一个月,最后,糕点店负责人被感动了:“进点儿麻花试试吧。”没想到麻花卖得很好。就这样,桂发祥的市场一点点被开拓起来。

桂发祥在天津的老字号里,是最先进入市场的。1994年,市场就完全放开了,商品完全都溢价,桂发祥提前走了一步,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是已经培养了一支很成熟的销售队伍,所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95年,做得好的销售人员年薪能赚到七八万元,普通工人的月薪都挣到两三千元。

工资高,待遇好,这也成为桂发祥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扩大生产开发机械生产线

“麻花铺”有了首批大学生

市场越来越大,桂发祥的经营日渐向好,但是销售额依然很有限,整个企业的规模才几百万元,2000年之前,也仅仅是一个千万元销售规模的企业。

困扰桂发祥的大问题是什么?不是卖不出去,而是产不出来。纯手工的操作模式,制约了麻花的生产。当年,桂发祥遇到两个瓶颈,一是产量,二是质量,一抓产量,质量降低,抓质量,产量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对手产品的质量也提高很快。客户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桂发祥作为全国麻花行业的龙头企业,东西必须比别人好,产量必须比别人高,才能保证市场的覆盖率。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逼着桂发祥,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和改进。

此外,当时李辉忠接待了一位主动找上门来的特殊客人,这也刺激了桂发祥,决心一定要转型成为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企业。这位特殊客人是一家日本公司的总裁,在商界颇有知名度。对方以优厚的条件提出合作意向,桂发祥会因此得到一笔不菲的投资,但条件是参与麻花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因为以当时桂发祥的工艺水平,产品很可能无法满足日本食品标准。

“生产配方是企业的‘绝活儿’,是国家的‘财富’,怎么能为一时之利,让民族品牌流失!”李辉忠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这同时也使他意识到,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所承载的品牌价值与市场潜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可挖。

你不革新改进你就落后,桂发祥开始着手研究机械化生产线。这时,人才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得益于之前与饮食公司下属食品机械厂的兼并整合,桂发祥有了第一批懂机械的技术人才。十几个技术人员,成立一个班组,组成了一个机械车间。李辉忠原先在食品机械厂工作过一段时间,研究过炸油条的机器。所以,在炸油条机的基础上,桂发祥研制第一条麻花生产线。

这个过程需要电脑程控,当时厂里没人懂,桂发祥就与天津食品机械研究所和大学合作,请专业人士共同研究解决。这是桂发祥产学研结合的第一次尝试。

研究过程中,因为有的人是懂机械却不懂麻花,有的是懂麻花不懂机械,所以研发过程一波三折。懂机械的人先把所有的麻花制作工艺理好,和老师傅探讨哪些环节需要哪些技术、手法,思考什么环节可以用机械控制。当时有一个宗旨就是机械炸出来的麻花绝不能比手工制作的差。要知道,手工制作,时间、火候把握都是凭师傅经验,可是机械制作,几分几秒什么油温,在什么样的温湿度下,需要多长时间晾干,都要用标准的数据来规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研制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年。研究细化到,麻花怎么进到油炸锅里?麻花一开始进入锅里的时候温度是多少?麻花有一个生长期,温度不能高了,高了它就不生长了,这个温度是多少?麻花在油里浸泡的时间是多长?以及出锅的时候,这油怎么能够从麻花里箅出来?

刚刚研究机械化生产时,桂发祥虽然是百年老字号,文化底蕴深厚,但现有工人缺乏现代化专业技术,一下子要转型成为机械化生产企业,人才的缺口就特别大。

企业的知识结构要改变:一个是要招聘部分文化水平高的人员,另一个就是企业找大学,共同办大专班、大本班,定向培养员工。桂发祥组长以上的骨干,全部进入大专班进修。更年轻的干部更是进入大本班学习。当时就培养了50多名大专大本学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有老员工记得,桂发祥第一个对外招聘来的大学生郑海强进企业时,一些人还不理解,“炸麻花要大学生干什么?”不过,从那之后,桂发祥的管理人员就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了。企业整个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让桂发祥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发展也更快了。

如今,桂发祥麻花生产线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桂发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际最先进的。

解决发展瓶颈准备上市

企业招聘更多领域人才

随着第一条机械化生产线的投产,桂发祥真正迎来加速发展期。2000年以后,麻花产量高了,而且质量有保障,保质期延长,产品就可以进入更多外地市场。

2001年,桂发祥响应国家“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号召,改制成为国有控股和职工参股,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很快很好,建起了新的厂房,有自己的直营店,也有销售渠道。数年间企业规模逐步提升,但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体制机制从曾经的相对灵活优化再次趋于保守、管理手段相对低效、人才缺失、希望扩充规模但缺少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什么?引进投资者,改制上市,借助外部优质资源,以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激发企业活力。

2010年开始,桂发祥启动了上市工作,并按照上市公司标准梳理企业情况、查找不足和差距。一方面,改制上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具备资本运作和改制上市经营的人才;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食品安全、内部控制等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引入科学管理方法。面对人才缺口的大问题,公司高层当机立断,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优质人才。两年间,公司出现了许多新面孔、新岗位、新部门,部门划分更清晰、岗位职责更明确,新鲜血脉的注入让桂发祥更具活力。

产品线升级求创新

首位博士“做麻花”

在运作上市的过程中,桂发祥也发现了自己产品线的不足。2010年的时候,企业返聘了食品研究所退休的总工,帮助企业建立更为严谨的标准化品控流程,桂发祥产品研发中心也逐步成立。2012年,桂发祥引进外部投资者、完成股份制改造,全力准备上市。一个上市企业,必须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尤其是产品开发,必须研发一代、储存一代、销售一代,不能卖着卖着后面没东西了。桂发祥对研发部门的投资越来越大,对人才也越来越渴求。

与此同时,面临博士毕业的赵铮,也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那个时候,赵铮即将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她已经递交了博士后申请,准备从事抗癌药物相关研究,此外,还有一份医药集团的工作机会。可是,从小喜欢研究美食的她,对进入医疗系统工作感到压力重重。不仅如此,在跟随导师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病从口入”,而中国医药文化很大一部分防病、治未病的理念,是没有得到充分传播的。她跟着导师出诊3年,发现导师会经常给病人开很小的药方,有的只要二三十元钱,很便宜的那种,反而特别注重食疗,花很长时间给病人开食疗方子,然后告诉病人平时应该怎么吃,哪儿吃的不对了,最近该怎么去调整饮食。赵铮那会儿就觉得,其实让人们吃对了,比他得了病,再让他去吃药看病更重要。

这个时候,桂发祥也意识到,食品是最重要的一个生活要素,它和健康息息相关,当下人们追求健康养生,这个产业很大,而麻花这种产品显然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与健康产业是挂不上钩。如何将健康养生理念引入企业产品线,他们在找这样一个人才。

由于一直注重产学研结合,桂发祥和很多高校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一位大学老师的牵线,赵铮进入了桂发祥的视线。第一次与公司高层见面,赵铮深深地感受到这个百年老字号企业对高端人才的渴望。企业对人才的希望,首先就是得热爱这个行业,否则不但不能融入这个企业,更甭提作贡献了。

这次见面,让赵铮对桂发祥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了解了未来发展规划后,赵铮惊喜地发现,桂发祥的理念竟然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特别希望能去从事一个健康食品的研发工作,而桂发祥高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愿。于是,赵铮就下定决心回去仔细考虑一下。

那个时候,她在医药集团、博士后、桂发祥三个机会中犹豫不定。一般人看来,一个中医药专业的博士,应该选择对口专业岗位才更有发展。身边人给的意见,都是选另两者。可是,赵铮自己的心里就是隐隐地不快,她就一直拖着。时间很快就到了2012年年底,最后,父母看出了她的心思,表示:你喜欢高兴是最重要的,在工作岗位上开心就总能干好。不过培养她多年的导师其实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儿别扭,“一个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怎么就去做麻花了。不过,你有这特长,要真是喜欢,那你就去,反正什么都比不过有兴趣。”

遵从了内心做出决定之后,赵铮如释重负。2012年12月18日,桂发祥迎来了企业的第一位博士。

将医药理念引入食品

产品线融入健康因子

刚参加工作,公司没有给赵铮安排任何硬性的工作任务,没有任何压力,仅仅是希望在糕点麻花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拓展,希望做健康产品。

来到桂发祥之后,赵铮先去学习了一段时间。因为她不是食品行业出身,食品企业里面的规则、规章制度、国家标准,这些都得从头学起,而且是迅速地学。当时她每天就是对着电脑看大量的资料,不明白就问同事,不仅是在研发部门,她还到车间和老师傅学搓麻花、做糕点。其实到现在,赵铮一直还在学,食品行业发展很快,国际上随时更新的行业潮流新知,研发人员一定要跟得上,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原材料、最新的工艺、最新的设备,这些都要掌握,往往一些小小的技术更迭,就会让你的产品有飞跃性的提升,帮企业节省10年20年的时间。

比如,赵铮参与研制开发的“益糖麻花”,已经上市销售并申请专利。产品里面加入了新食品原料阿拉伯糖,如果没有这些,传统的工艺再怎么改,怎么调试,麻花也无法实现稳定血糖的功效。因为麻花里面糖含量比较高,所以糖尿病人是不能吃的。阿拉伯糖作为一个保健食品,理论上可以抑制小肠里的蔗糖酶,影响蔗糖吸收;那么加入麻花,是打造健康产品的一个好选择。不过,如何加?加多少?研发团队遇到了难题。

赵铮介绍:首先阿拉伯糖在碱性环境中不太稳定,而我们麻花里面有碳酸钠,就是食碱。如果阿拉伯糖在生产的过程中分解了,就会影响它的含量,那效果就会有影响。研发团队尝试了不计其数的方法控制住酸碱度的平衡,这是一个挺困难的过程,既要健康,又要好吃,还要满足生产要求,研发测试过程经历了一年半,最后终于成功了。

不过,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抑制蔗糖吸收的效果呢?桂发祥说了不算,这个得有科学的验证,才能放心地去交给消费者,而且去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时候,一定要有数据的支持才可以。所以桂发祥与5家三甲医院合作,进行了一个临床验证,由150例真正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跟踪实验半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益糖麻花”绝对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从研发立项到最后投产,历经了两年半,而此后,从小规模到大规模投产,每一次放大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都要调试,上市之后,不同的季节也都要调试。

在赵铮就职桂发祥之前,整个公司只有1项专利,而目前已经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是10项。赵铮也获得了2013年度天津市食品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2016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18年成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荣誉。赵铮说:“我那些荣誉真不是自己的荣誉,单挑什么也干不了,都是大伙儿的功劳。在桂发祥,我特别深地感受到,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团结。老员工真是一心装着企业,所以凝聚力很好。你一心干好工作就好,大家能支持的全支持你。”

今天,桂发祥的产品研发中心已经由一个“长得像实验室的厨房”,发展成为拥有世界领先的质构仪、流变仪、水分活度仪、万能组合烤箱、电子温控炸锅的综合性研发质检实验室。在桂发祥空港生产基地,为研发中心预留了几千平方米、五层楼的办公实验场地,下一步申报国家级的企业研发平台、中心,力争将桂发祥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科技实力、竞争力的企业。

从自己培养销售队伍到引进第一位博士生,桂发祥这家百年老字号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在每一位桂发祥员工的努力下,历经数次改革,桂发祥也从一家麻花铺发展成为真正的“梧桐树”。

采访感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与科技已成为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国内老字号企业将招募人才提升为企业“第一要务”,并不断创新人才理念与战略,探索出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新路。(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 上一篇:滨海金融创新 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产业并驾齐驱
  • 下一篇:和平区援甘干部王昕扶贫故事:在那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