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天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

时间:2018-12-18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进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2014年,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赋予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天津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高站位新理念,从聚焦承接非首都功能、完善“交通网”、优化“生态圈”、贯通“产业链”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深入推进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1交通

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

津秦、津保等高铁建成通车,京津城际实现月票制,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打通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京津冀公交地铁实现一卡通行,滨保高速全线贯通,京津保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京冀“无水港”增至10个,企业通关效率大幅提升,2017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29.8%。

全长31公里的津围公路北二线公路全线贯通,串起了津冀沿线山区百姓的致富路。由30座城市候机楼打造的城市候机楼群,已将天津机场的腹地延伸至京津冀辽鲁等五省市。天津至北京半小时、天津至保定1小时、北京至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轨道上的京津冀”率先描绘着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图景。

2产业

天津坚持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面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和北京市的对接合作,建立对接产业、重点承接平台、重点对接项目“三级清单”,统筹推动天津各区与北京各区有效对接,确立了全市“1+16”承接格局。

2016年9月28日,京津两市签署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园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生命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刚一成立就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实现京津跨区域合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北京中关村的创新动力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优质配套服务“手牵手”。如今,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880余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240余家。

流动、碰撞、聚合、再生,北京中关村独特的生态系统成功“克隆”在天津。伴随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转移、精准承接、集聚发展,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国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要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同时,产业对接合作放大优势效益倍增。三地共同研究制定加强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中沙新材料产业园、西青电子城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建设进展顺利,2014年以来天津企业到河北投资累计到位额超过1600亿元。

4年来,仅滨海新区累计引进疏解项目3100余个,协议投资额逾3900亿元。与河北合作的滨唐、滨沧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相继揭牌。不但形成了分工合理、合作有序、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而且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

3生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4年来,三地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土的整体修复,深度推进大气治理,成果丰硕。蓝天天数增多了,河流变清了、绿色扩展了,生态屏障更加坚实,为三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形成一套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机制,预报结果为各地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决策依据;清理完网箱养鱼后潘大水库水质好转,引滦入津黎河、沙河、淋河三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近年来,京津冀不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防联控环境污染,推进流域生态补偿,加快构筑生态屏障,生态共建共享不断加强。

为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天津市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供暖改造工程,与北京市、河北省两地周边地区共建“无煤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作为“无煤区”试点区的天津市武清区,投资100亿元,在农户中全部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圆满完成“无煤区”建设任务。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全面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不断加深,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取消集港煤炭公路运输,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4年来,天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和铁腕治理环境污染,确保大气环境质量,2017年,天津PM2.5浓度下降到62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5.4%,三地同享蓝天白云的目标正在实现。(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 上一篇:天津: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加快落实八方面合作
  • 下一篇:解放思想 打开脑袋上的“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