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海河西岸,政通人和;文化之区,品位高雅。
河西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区东南部,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管理面积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万人,是天津市的市级行政中心、商务办公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和交流的窗口。河西是近代天津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代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阵地,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高楼林立、繁荣繁华的商务聚集区。近年来,河西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健康发展,获得了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圆满完成第三批全国小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任务,高水平通过民政部专家组结项验收,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经济的发展让城市繁荣,文化的发展让城市更加自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杰地灵的人文气息,彰显城市性格的文化地标群,让河西成为天津海河西岸璀璨的明珠。这里文脉久远,文蕴深厚,文风浓郁,文源丰富。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让文化成为这颗明珠靓丽的色彩,缤纷耀眼,璀璨夺目。人文积淀深厚,古今文化交融,各类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河西区由此形成了现代文化与民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发展格局。
时光回溯到去年,天津市河西区荣登“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榜单,接受了评选专家组从文化积淀、文化生态和文化品格等多维度的综合考评。作为天津市的文化中心区,河西区一直以来都将“多元文化城区”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壮大“西岸”文化产业实体,努力实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构建十分钟文化圈
天津市文化中心、市群众艺术馆等各大文化场馆、天津市十大市级文艺院团中的九家坐落于河西,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文学艺术界人士占全市的1/7以上。河西区充分藉助天津市级文化资源聚集河西的优势,在加强与天津市级文化场馆、文化院团战略合作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提升改造、资源整合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2015年建成了总面积13200平米的河西区文化中心,集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于一体,其中设有公共博物馆(非遗展馆)、公共美术馆、音乐厅、雅苑剧场、黑匣子剧场等34个功能厅室。图书馆藏书74万册、少儿图书馆提供藏书30万册。
同时,开通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河西区14个街道已全部建成500平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设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城市书吧等7大功能室,功能完备率达到100%;该区144个小区全部建有300平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内设综合活动室、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功能完备率达到100%。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为河西群众提供丰富文化服务。
2017年,河西区正式整体接收新梅江文体中心约12000平米文体载体,顺利推进装修改造,预计近期实现部分功能室试运行,将为梅江地区居民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
作为天津市2018年度20项民心工程之一,以河西区文化中心为龙头,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年建成图书馆基层服务点110个。启动街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和改造,增强街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和运行能力,挂甲寺街、天塔街、太湖路街建成独立街级文化中心。
河西区共建成3家西岸书斋,探索实施无人值守延时服务和通借通还。通过政府购买、提升改造、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起河西区文化中心与天津文化中心、天津市群艺馆资源共享、错位互补,区级文化资源与街道、小区文化阵地有效对接的“市、区、街、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满足不同需求、优质就近便捷的“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积极打造“西岸文e”公共文化数字平台,集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一体。同时,结合区域特色,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儿馆和文联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既能体现综合性的地方特色门户网站,又能为每个机构提供功能独立的系统,截至目前已有关注6500余人,3年累计点击量近400万。
河西区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数字文化馆建设目前已进入二期工程,开发并上线文化馆网站、APP、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在已有VR数字形验区的基础上,增设各类电子阅读屏、触摸屏、朗读亭等设备,多渠道扩展全民阅读服务的同时,积极丰富、拓展数字化服务功能。
按需制定文化菜单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拿着“文化菜单”按需“点菜”,让市民与“菜单”更好互动,“点菜”成为更多的市民自觉的生活方式以及爱上河西的理由。
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河西区不断改进作风,优化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坚持把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作为研究课题,并将成果转化运用到示范区创建实践中。
他们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反馈制度,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科学设计有关制度,健全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等机制,向该区30万户居民进行需求调查,全面掌握群众文化需求的“大数据”,逐步实现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对位供给。
他们精准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定全年文化活动“菜单”,以“文化365,快乐在河西”为主题,针对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类型和形式,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量身打造,按需购买天津市级专业院团演出,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精准投放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河西居民持续享受更加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8年,河西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扶持多层次多门类多风格文艺创作,推出贴民心接地气的文艺精品,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项,参与居民超过30万人次。
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年初与老字号桂发祥集团合作举办西岸文化庙会,把非遗保护项目搬上节日舞台,增进与百姓互动。
2018年8月,河西区文化馆参与承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承担了为期5天的10场驻场演出工作,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携76项曲艺项目登台献艺带来了95个特色各异的节目。目前,第三届西岸全国剪纸艺术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剪纸作品。
几年来,河西区持续加大公共文化宣传力度,《中国文化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河西区有线电视台每月两期播放《西岸文苑》《西岸文化讲坛》专栏。通过30万户的入户宣传调查工作,居民对创建示范区的知晓率达到100%,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普遍提升。据初步统计,2018年河西区文化馆举办的各项文化演出上座率达到了85%以上,周末时间超过95%。
“城市文化菜单”的出炉,使河西市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了多样化、常态化,也让河西打造文化高地的路径逐渐清晰。
铸就西岸黄金名片
多年来,河西区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倾力打造西岸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专群结合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展示了群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公共文化影响力,走在了天津市乃至全国前列。西岸文化品牌自2007年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品牌也由最初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扩大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比翼齐飞,2013年成功注册“西岸”商标。
河西区推出了以西岸品牌命名承办的国家级、市级大型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系列西岸文化品牌活动:西岸全国剪纸艺术展、“西岸杯”天津市西洋乐器系列比赛及展示活动、西岸文化惠民广场演出季、西岸小区文化擂台赛、西岸公共文化大讲坛、西岸中小学生藏书票活动、西岸文化庙会、西岸图书展、“书香西岸文化河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西岸之声”合唱艺术展演系列活动等具有影响力的十大系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形成了常态化的运作模式,并根据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西岸品牌内容形式,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
河西区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根据《河西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按照跨部门、跨层级交流合作机制的思路,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从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和发挥综合效益出发,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西岸文化”品牌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文化惠民工程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融入河西百姓生活
西岸是一个品牌,一个人文环境建设的品牌,更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西岸文化品牌有机融入“文化365,快乐在河西”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自2014年起每年印发“文化365,快乐在河西”,预先公布“菜单式”活动目录,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
目前西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正不断地扩大,将西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升西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品牌。今后还将以西岸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工程为引领,突出特色亮点,策划组织面向全国、全市、全区有影响的重点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使河西百姓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未来,河西区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城区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西岸”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优质文化企业,不断增强城区吸引力、凝聚力和竟争力。将围绕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做好一系列必修项和选修项,着力发掘更多彰显河西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品牌,带动城市质量有效提升。
时值岁末,2019年的春天即将拉开大幕,河西区来不及细数文化品牌大树上的累累硕果,又匆匆投入到新的春耕中。展望未来的壮美蓝图,河西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任重道远,前程似锦。新时代新征程,河西区文化工作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质量城区首善河西建设传播文化价值、贡献文化力量,书写崭新的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河西区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交响曲会更加恢弘,更加悦耳,更加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