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八条”实施一周年 天津持续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
天津北方网讯: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产业的发展、商业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都与良好的营商环境分不开。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我市相继出台了以“津八条”为代表的改革举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活力不断释放,为我市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了能量支撑。未来天津如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继续发力,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力量,打造企业家温馨港湾?日前,记者采访我市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判。
近年来,天津为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具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天津市中特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城市经济学科带头人蔡玉胜表示:“天津提出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等关于发展民营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津八条’,这充分体现了我市对企业家的尊重和发展民营经济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天津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勇气和担当。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培养和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服务企业家为宗旨,创新服务举措,精简政务流程,实施英才计划,简化工作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吕景春认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强化便企便民和“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造企业家温馨港湾。2018年,我市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具体举措,充分发挥了集聚人才的效应。
如何理解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在吕景春看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与其赖以成长和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它们之间相互匹配、协调并能够产生良性互动,生产力就会得到释放和快速发展,否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影响。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吕景春说,通过行政审批便利化的先行先试,以及“三个一”工作流程,来努力打造和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新型政商“亲”“清”关系;同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形成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态势。营商环境好了,外来的企业才会来津兴业、创业,已有的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发展环境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打通政策转化成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的同频共振和衔接兼容,同步激发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的活力,从“一企一策”到实施“一类一策”的升级,形成鼓励干事、包容失败的环境氛围。蔡玉胜指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政策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教授杨东方说,需要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加强政策端与企业端的融合。“我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切换、发展质量的提升,其根本是要落在新的发展动力上。在市场环境下,新发展动力的成长需要相应的良好政策环境,这就需要政策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能仅从短期成本、价格结构来考虑政策扶持培育,要从形成新发展动力进而主导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高度,主动设计政策端与企业端的融合路径。优质的营商环境孕育在政策端与企业端融合的过程中,要全面、统筹、协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进步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化政策等,使政策端与企业端能够进行有效的、高效的融合。”
蔡玉胜也谈到要重视政企互动的问题,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天津版”,需要积极大胆地先行先试,一是搭建政府与企业“点对点”的服务平台。强化互联网服务意识,把“网格化”“大数据”“一对一”等理念植入到服务企业中。二是依据创新性和突破性,清理和调整政策体系。对权责归属不清楚的政策集中清理,对覆盖不到位的政策及时修订,推动政策的瘦身与健身。三是加快制定“追责+保护”的纠错容错机制。四是构建“政府+中介”的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力量,加强行会、商会、协会职能作用,畅通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渠道。(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