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天津北方网讯:冬至前的一个午后,天蓝风轻,64岁的李士新站在喜邦路边自家院门前,腰杆挺拔,神采奕奕。他的身后,是持续带来租金收入的几间门脸房。穿过上面有“照相”二字的门洞,是干净的农家小院和别致的乡村别墅,门楣上镌刻着建设时间:2017。阳光、盆栽、宠物、普洱茶……李士新的生活悠闲富裕,这样的日子,在39年前,骑自行车拍照谋生的他想都不敢想。
1979年,穿芳峪文化站临时工李士新承包下文化站的照相机,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办了工商执照的照相个体户。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揽活儿的辛苦,也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乡镇、民营企业大发展时期跟企业旅游团摄影“整卷赚钱”的风光,他的“风流彩照”一度在蓟州城东地区名闻遐迩。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摄影不再那么需要“专业”,李士新及时跟上婚纱摄影、婚礼摄录的消费潮流,赚钱的水平和能力上了几个档次。
近年来,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李士新的照相馆没有当年知名度高了,但身兼新闻报料人、摄影家协会会员、旅游景点策划人身份的他,更加忙得不可开交。大他3岁的老伴儿也学会了全套摄影技术,在他分身乏术时,为他补台。老伴儿甚至学会了电脑编辑和修图,成为远近闻名的“年近七旬还玩电脑”的“银发达人”。
谈及收获,李士新感慨:“我喜欢摄影,就干了几十年摄影。这是时代给我的恩惠,让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活质量。我家这块宅基地,先后翻盖了6次房,一次比一次好,最后建这栋别墅花了40万元,全是摄影赚来的钱。”
李士新的经历,是改革开放40年来摄影界的一个缩影。天津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包静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摄影发生过两次飞跃性的变化,皆因技术而起。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数码相机的出现。在此之前,摄影只是专业人士和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摄影发烧友才做的事。那时候,背着一架相机外出,是一件很酷的事。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摄影走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照相馆的主流业务也从摄影冲洗转为以洗印照片为主。
智能手机的出现,带来摄影的第二次巨变。如今,人人都是“摄影师”,朋友圈晒聚会、晒旅游、晒风景,比比皆是。人们在拍照的同时,审美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单反相机的销量不降反升!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前提下,专业摄影已向更高的门槛迈进。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手头大都没钱,就是喜欢摄影也没钱买设备,现在,家家都富裕了,拿出一两万元买相机很平常。如今走在津沽大地上,随处可见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或拍城市风光,或拍自然美景。
“目前,天津市摄影家协会有1700名会员,如果把各区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算在内,一共有6700余名摄影家。这还不算很多民间摄影爱好者团队和组织,摄影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包静告诉记者。
接受采访时,李士新搬出一个大箱子,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十几台照相机。“时代发展快,照相机更新也快,每出一款新机,我都会及时买入,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完美。”
蓟州的风景越来越美了,李士新却每年都要和老伴儿“出去一趟”,爬爬别处的山,看看外面的海。“老伴儿从年轻时就支持我,现在我们头发都白了,我也要给她多拍照,拍美点!”(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