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福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进新时代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日前出炉。自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三年多来,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滨海新区、武清区、宝坻区为重点,各区有力支撑的产业承接新格局。2016年—2018年10月份,北京企业在津累计投资金额3590.54亿元,占外省市在津投资额的38.9%,占比为各省市最高。
根据市合作交流办提供的基础资料,经与市统计局名录企业比对,2016年—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经营(或在津投资)企业8116家,呈现区域聚集化、行业高端化特征,对区域经济引领带动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数企业对自身发展和我市营商环境的改善持肯定态度。
地域分布集中,滨海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为主要承载地。围绕京津两地产业布局,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高水平建设,武清“通武廊”深入推进,三区主动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实效,成为北京资源疏解的主要承载地。在8116家企业中,滨海新区(含自贸区)3255家,占40.1%;武清区2607家,占32.1%;宝坻区280家,占3.5%;三地合计6142家,占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的75.7%。其中,“四上”(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其他有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生产者价格统计调查样本法人单位。)企业186家,滨海新区(含自贸区)79家,占42.5%;武清区43家,占23.1%;宝坻区11家,占5.9%;三地合计133家,占71.5%。
行业分布广泛,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居多。2016年—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共涵盖17个行业大类,其中服务业行业13个,现代服务业数量居多,主要集中在科技和商务服务业。具体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279家,占28.1%,占比最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78家,占24.4%;批发零售业1138家,占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62家,占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03家,占7.4%。前五个行业合计6660家,占82.1%。
“四上”企业数量不多,但贡献突出。2016年—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四上”企业数占全部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的2.3%。2017年,“四上”企业营业收入合计421.47亿元,占全部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的86.9%;营业税金及附加0.32亿元,占32%;从业人员8145人,占13.5%,以较少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税收,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
超六成企业认为自身发展较好或向好。通过对186家“四上”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近三年来企业多因滨海新区、武清区等税收优惠政策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疏解过来,发展较好或向好的超过六成。其中,“发展非常好”的占12.5%,“处于上升期”的占48.9%,“一般”的占34.1%,“走下坡路”的仅占4.5%,没有亏损企业。
对相关区域的营商环境评价较高。通过对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较高,八成以上都是较好及以上的评价,没有不好的评价。其中,13.6%的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认为“非常好”,69.4%的企业认为“较好”,17.0%的企业认为“一般”。(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