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擘画新格局
天津北方网讯: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在滨海新区,每个人的心都是火热的。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留下了“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的重要嘱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承接平台中的战略合作功能区,五年来,滨海新区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协同发展的大系统中定位,其发展历程也是本市五年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协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以来,天津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发挥比较优势,唱响“双城记”,依靠北京、配合北京、服务北京,持续深化各领域对接合作,精准、错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之路。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这是国家赋予天津的“一基地三区”定位,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天津具有的比较优势。为实现非首都功能的有序承接、精准承接,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近年来,本市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制定了关于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指导意见,建立对接产业、重点承接平台、重点对接项目“三级清单”,统筹推动天津各区与北京各区有效对接,着力构建“1+16”承接格局。
“这其中的‘1’,就是滨海新区,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功能承接平台中的战略合作功能区,重点包括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石化产业基地和未来科技城等五大载体,是一个综合承载平台。‘16’就是天津除滨海新区以外的15个区的16个重点承接平台,包括静海团泊健康产业园、津南高研园等。”市发展改革委、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深化功能对接与重点平台建设,则是本市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协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五年来,本市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大院大所的有效合作,举办系列对接活动,京企在津投资到位金额超6400亿元,占引进内资的比重达到40%以上。重点打造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一批重点平台,吸引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在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在加速建设。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以外唯一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项目进展十分顺利。该项目首次在北京以外尝试了中关村倡导的科技园区“六位一体”规划,通过产业组织,形成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同时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服务,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组织等工作全面展开,上个月刚刚举行了展示中心开放暨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截至2018年底,已经有15家企业签约落地。在这里,30年的开发运营期里,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超千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7万个,吸纳常住人口5.8万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高端创新创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双城记”的唱响,还令更多的人才实现了双城互通互动。
“从天津到北京,百余公里,但算起通勤时间,比不少北京同事还省。这边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很有家的感觉。过去我们是‘北漂’,现在,我们在天津安定下来!”在北京工作的阅读推广师刘娟,把新家安在西青区张家窝镇,毗邻天津南站,她和不少在天津安家的“北漂”,建立起社区社会组织“花城故事会”,承接天津的市级公益创投项目。在南站科技商务区,有不少刘娟这样的居民。受益于便捷的交通、配套设施和不断完善的产业设置,大量优质人才正过上京津双城生活,人才的聚集,也令区域发展具备了新活力。(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