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六周年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我们的生活节节高”──走进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
天津北方网讯:5月的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麦田里,满眼都是喜人的新绿,小麦正拔节吐穗。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宝军激动地说:“每年一到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我就特别激动。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总书记的嘱托给我们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站在丁家瞿阝村麦田看到,这里的小麦已过膝高,秆壮、穗大,村民们正在浇水施肥。
“今年全村500多亩小麦长势非常好,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我们还扩种了100多亩黑小麦,这是一个优良品种,营养成分多,价格也高,目的就是引领村民们种高效粮食作物,增加收入。”张宝军笑逐颜开。
在麦田旁,有一大片葡萄冷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色的光。
走进村民杨振刚家的冷棚,里面的葡萄藤上已结出了一串串小葡萄,令人欣喜。掐尖、疏果……杨振刚正围着葡萄藤忙碌着:“掐尖是不让葡萄藤疯长,耗掉过多养分;疏果是为了让葡萄珠更大、更香甜。”谈到葡萄收入,杨振刚黑红的脸上荡漾起灿烂的笑容,“去年3.3亩葡萄,纯收入5万元,比以前种庄稼,每亩收益增加了10多倍!”
希望在丰收的田野上。
张宝军说,丁家瞿阝村全体村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大力提高粮食产量,搞好设施农业,加快步伐增收致富奔小康。
──为搞好粮食生产,在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积极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全村农田全部采用地下管道,新建渠灌区1400亩,建成8座管灌泵站,旱能浇、涝能排,小麦亩产量一跃提高到550多公斤。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兴建了占地150多亩的棚室葡萄园区。村里专门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发展订单农业,优质葡萄卖上了优价。
走进丁家瞿阝村里,树绿花红,街道整洁,人人脸上露出笑容。
“过去村庄发展缺少规划,村民致富缺少招法。现如今,我们村可变样了,85%以上的家庭买了小轿车,50%的农户买了楼房,去年人均收入2.3万元,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吴及山高兴地说道。
张宝军补充说,村里正在进行自来水改造,今年国庆节,村民们将喝上甘甜的长江水。
自主创新屡结硕果──走进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视察。总书记指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要丢掉幻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一些涉及重大领域项目的技术是不会给我们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获得。”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几年时间,联合研究院抗肿瘤“盐酸多西环素片”研发、抗人手足口病1类儿童新药开发分获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医脉众创空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吸引了97支创业团队;美国德州生物医学研究院石强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杨海涛教授等80余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联合研究院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涛,曾当面向总书记汇报。总书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嘱托成为他这几年来不断拼搏的原动力。“新药研发时间周期长,就更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市面上抗癌药物的价格普遍较高,我们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开发出多西环素的抗肿瘤新用途。当前盐酸多西环素片已经获临床试验批准,正在上海、天津多地开展临床试验,可为临床肿瘤病人提供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转移药物。”孙涛接受采访时说。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作为联合研究院引进的首批团队,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与自主研制了我国首个埃博拉疫苗,该疫苗为找到阻止埃博拉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提供支持,目前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包括康希诺在内,研究院已孵化出丹娜等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
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亚楼表示:“这几年来,我们紧紧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做好加强研发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创业综合体。新建成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抗感染药物研发中心和脑电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建设医药智能中心。截至目前,研究院除了自身开展研发外,先后孵化生物医药企业超过260家,为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超过20万项,服务范围覆盖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区市。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把研究院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无处不智慧”的城市样板──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要兼顾好先进性、高端化和能复制、可推广两个方面,在体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示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14日视察中新天津生态城时的殷殷嘱托。
2013年来,这已成为生态城的发展方向,更是生态城用实际行动去作答的重大课题。
如今,这一课题脉络清晰、主旨明确──生态城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快建成国际合作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智慧城市示范区。
“前不久,我们发布《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起‘1+3+N’框架体系,如果把智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这个《方案》就是一张人体图。”生态城经济局副局长王 介绍,“1”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这仿佛城市的“大脑”;“3”是设施物联、数据汇聚、用户认证3个平台,有了它们,各种物能“说话”;“N”是智慧应用,相当于人体各项功能,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
来到生态城的人会发现,各类智慧场景和智慧应用无处不在,覆盖城市交通、运营、生活等多个领域。比如实时发布路况信息、生活资讯的交通诱导屏和智慧灯杆电子屏;能调整信号灯时长,让应急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绿波;自主规划线路、识别障碍物的智能市政清扫车;监测全域6个维度,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的运营中心;还有智能公交站、智能餐厅、“刷脸”购物的超市、一系列提供便民服务的机器人……
王 告诉记者,下一步,生态城还将打造一批高水平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同时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城市标准研究,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城方案”。预计到2020年,生态城将建成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样板。
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走进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清晨,在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馆外的林荫路上,一队学员正在绕场晨跑,这是实训中心首期工匠涵养班的学生,半个小时的晨练将连接晨会、早读……直到晚课,开启一天涵盖思想、心理、精神、技能全方面的修习。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共实训中心视察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嘱托我们要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我们实训中心的每个人都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刘玉亮介绍,这几年来,实训中心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现已覆盖我市工科类院校,广泛服务三星、中核机械、天士力等企业,并与河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等院校合作,影响力扩展到京津冀。
“为了进一步开展高端化、精准化技能培训服务,2018年,我们选拔30名有志于扎根企业钻研技术的高职三年级学生,推出了首期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两个专业的工匠涵养班,开展小班化、工厂化、项目化教学。现在,首期学员已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将于6月份结业。”刘玉亮说。
时间如白驹过隙。被总书记称为“多面手”的现代制造技术教研室主任王传龙却一刻也不曾忘记总书记的期望。作为一名传承“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几年来,他把高端技艺、工匠精神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实训学员,累计完成培训8000余人;为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的200余名骨干实训教师进行了五轴、车铣、三坐标等8个高端专业技术的培训;他所培养的十余位徒弟已在国内知名企业和院校走上重要的技术岗位;带出的专业技术团队已完成公共实训中心近2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他还在国家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担任专家、裁判,并被聘任为第六、七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天津集训队教练,助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正在向复合人才、高端人才、智能化人才发展,重复性、低端技能型将逐渐被替代,我们的培训也要适应企业需求和技术时代的迭代要求,不断更新升级、精益求精,提供精准化、高端化服务。”刘玉亮表示,截至目前,实训中心已累计为358家企业、56所院校提供培训、鉴定、大赛等服务,培训近40万人。以王传龙为代表的实训中心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与时代同行,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