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天津北方网讯:提到河北省承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避暑山庄。而对天津来说,承德还是脱贫路上的对口帮扶对象。2016年11月,天津市与河北省签署“1+4”合作协议,天津市5个区与承德5个县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各项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年初,西青区与平泉市结对携手奔小康,开启了助力平泉市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几年来,在西青区的帮助下,平泉市顺利脱贫摘帽。
平泉市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独特的地理、气候、水资源环境,让它成为河北省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许多人因为参与农副产品的项目生产经营而摆脱了贫困。
“到了平泉,就得为平泉谋事、办事。”黄有勇是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党委委员,目前挂职平泉市委常委、副市长。“作为天津的援派干部,亲身参与了平泉的脱贫摘帽出列,看着平泉的企业一步步成长、项目顺利发力、乡亲们满意的笑容,我由衷地感到自豪。”黄有勇说。
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即使是在每年最热的时候,承德也比天津凉快一些,5月中旬初夏时节,不时有风徐徐吹过,为人们带来一丝清爽。不过,在位于平泉市平北镇一处蔬菜种植基地的暖棚中,记者体会到了“桑拿”的感觉,坚持不了太长时间,就需要出去透透气。
对平房村54岁的村民姜瑞令来说,高温高湿的暖棚,是他每天需要忙碌数个小时的工作场所。“这里面太热,你们可能不习惯。”姜瑞令是个勤快人,一边和记者介绍情况,一边弯腰查看草莓苗的长势,“种草莓就是不能懒,得时常看着果儿,时候到了就得赶快摘下来。想偷懒?不行!晚一天摘,果儿就坏了。”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姜瑞令却甘之如饴。“我已经习惯了,多亏了这个棚,我就靠着承包了两个暖棚带着全家脱了贫。”他从地头摘下一个草莓递给记者:“尝尝我种的草莓,可甜呢!”他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优质的草莓就像他一手养大的有出息的孩子。
一向勤劳肯干的姜瑞令,从前为什么会成为贫困户?他告诉记者,他没读过书,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工作,原本靠着在全国各地打打零工,也能维持生计。然而,他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几年前生了一场大病,“老伴儿一直没法出去干活,干两天就病了,看病花的钱比挣的还多。之前又得了脑垂体瘤,做了开颅手术,我得照顾老伴儿,也没办法去别处打工了。”因病致贫的姜瑞令做梦都想多干点活儿,让妻子和儿女过上好日子,“想致富,当然想,但过去没门路。”
姜瑞令告诉记者,他家的日子过得一筹莫展,直到前几年,家乡建起了一个果蔬农业园区,在这里,贫困户可以承包大棚种葡萄和草莓。“生产用的种苗、肥料和水电钱都由园区垫付,生产技术也免费传授给承包大棚的贫困户。我们需要付出的只有劳力,没有前期投入,等种出来卖了钱,除去成本,剩下的都归我。”去年,姜瑞令承包了两个大棚种草莓,纯收入将近10万元,为家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这个好的帮扶项目。”靠着自己的双手成功脱贫,姜瑞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好政策引回“金凤凰”
姜瑞令承包的暖棚,是河北振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平泉建设的扶贫项目之一。振邦公司的创建人叫做闫志远,不少平泉人提起他,都说他是个“传奇”。而当记者见到这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时,他穿着一身工作服在田间地头忙着,跟承包大棚的农户交流着草莓的收成和种植情况,与其说他是一位资产过亿元的企业家,他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农业种植专家。
“选苗、用肥、摘果……每个阶段我都自己到棚里去做。”闫志远告诉记者,“我必须做到心里有数,才知道怎样更好地帮助乡亲们,否则很多环节容易出纰漏。”
闫志远是平泉县闫杖子村人,父母都是农民,少年时家中清贫,高中没有读完,他就放弃学业,只身前往深圳打拼。“我十几岁离家,先后干过送水工、送快递、保安,在海边扛过海鲜、做过钢铁公司的业务员。20多岁的时候,在大连一家钢铁公司做业务副总,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商贸公司。”
几年下来,闫志远积累了上亿资产,但他惦记着家里的父老乡亲。“人不能忘本,我自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老家的人还过着苦日子。”闫志远坦言,最初回到家乡创办企业,他的目的只是安置自己生活困难的亲戚。“一开始没想把摊子铺得太大。”而平北镇党委、政府得知了闫志远的意向后,开始为他谋划返乡创业项目的产业布局。“通过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交流,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格局小了。他们为我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让我能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和乡亲们的脱贫贡献更多力量。”
黄有勇向记者介绍说,2015年,平泉启动“雁归兴平”工程,促进“能人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形成了返乡能人聚集与产业集群兴起的互促共赢局面。“都说良禽择木而栖,我们要让从平泉飞出去的金凤凰,重新回到平泉这棵树上来。”黄有勇告诉记者,闫志远正是被这一工程吸引回来的。
经多次考察,闫志远投资1500万元,在平泉市平北镇白池沟社区建立了振邦公司。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闫志远的投资达到5000万元,在平北镇白池沟社区和太平梁社区、黄土梁子北三家村建起三处占地2500亩的果蔬基地。
扶贫资金撬动大项目
菜农果农们知道,果蔬种植有风险。价格低迷导致蔬菜和水果烂掉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菜贱果贱伤农,对传统农户而言,单个大棚赔几万元甚至倾家荡产的情况每年都出现。对企业而言,一旦出现这种情形,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甚至破产。
为了更好地规避农业风险,闫志远提出发展果蔬汁、果蔬罐头、玉米杂粮汁、果蔬含片、脆片、酵素、果蔬酒、果酱等深加工项目,“单一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但是产品丰富起来,不喜欢吃水果,我们有脆片零食;不喜欢吃零食,我们还有饮料;不喜欢喝饮料,我们还能酿酒……”闫志远告诉记者,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利税8000余万元,将再次吸纳500户已脱贫农户巩固脱贫成果,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总人数将超过5000人。
建设深加工项目的意向有了,但只靠闫志远的投入,无法撬动整个园区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很多厂房苦于资金紧张迟迟动不了工。平泉市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认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随即引导振邦农业公司向天津市申请帮扶资金,两年共计455万元,以及西青区帮扶资金372万元。随着天津市对口帮扶平泉市资金的全部到位,振邦于2018年在原有果蔬大棚和休闲观光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了3条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总投资2.5亿元的深加工项目,将帮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小康的生活。
在振邦公司即将投产的新车间中,闫志远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向黄有勇提要求,包括资金、手续审批等各个方面。而黄有勇则非常有耐心,认真听取大家提出的意见。“每次来现场,就是听他们说困难。能解决的,我们一定尽力帮大家解决,因为他们在帮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闫志远干劲十足。“目前一期工程建设的是果蔬汁和含片、果蔬罐头、玉米杂粮汁三条生产线,”闫志远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又投了5000万元,建设果蔬脆片、葡萄酒、草莓酒三条生产线。2020年至2022年,再投资1.5亿元,在原有的生产线和品种的基础上,组建研发队伍,积极开发新产品,开发涉农新领域,追加生产线,提高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
“我们将沿老哈河流域组建集‘蔬菜种植、休闲养生、采摘观光、食宿娱乐、蔬菜国际贸易、农产品精深加工’于一体的辽河源现代农业经济走廊,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利润最大化,为更多百姓带去收益。”谈起未来的规划发展,闫志远充满信心。
脱贫致富,喜事连连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以产业帮扶为龙头,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强化双方合作,引导区内企业到受援地投资建厂,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平泉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成为脱贫战线上的标兵。说起这一过程中平泉市的产业扶贫模式,黄有勇总结得头头是道。
“我们的模式是‘一户一棚,两区共建’。‘一户一棚’的意思就是一个贫困户租赁、承包或入股一个大棚,确保固定的脱贫产业,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收入。”据他介绍,农户的盈利模式一般分为4种。一是土地流转收取租金,贫困户把自己的承包地通过流转给大户或合作社取得租金,每亩租金在1000元左右;二是入股合作方式,对通过“政银企户保”平台获得的贷款连同上级补助资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在园区入股分得红利;三是领养领种方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先行建设农业园区和设施大棚,并将大棚按成本价赊给贫困户经营,生产结束后公司扣除成本,销售收入超出成本的部分全部作为贫困户领养领种收入,年收入可达3万元至4万元;四是务工取酬方式,以园区为平台,吸纳贫困群体及其他剩余劳动力到产业园区打工,学习技术并获得劳动报酬,每年可增收2万元以上。
而“两区共建”,则指农村社区(异地扶贫搬迁小区)与产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同时建设,坚持以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生活方式转变,既解决贫困户居住环境问题,又解决贫困户搬迁后有产业经营收入问题。黄有勇向记者介绍说,平泉对当地贫困户实施“三零模式”的产业扶贫做法,让贫困户“零成本”生产、“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
闫志远告诉记者,带领贫困农民脱贫的关键就是公司要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园区里来,由公司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贫困户可以无忧无虑轻松赚钱。”
作为精准扶贫模式的受益者,姜瑞令家喜事连连,不仅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有车一族”,儿子也娶了媳妇,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个好的项目好的产业,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现在我的儿女出息了,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也在家门口有了活儿干,既能照顾老伴儿,又有挣钱的工作。往后就都是好日子啦!”
记者手记
成功脱贫的勤劳村民、胸中有大情怀的企业家、深入群众的扶贫干部……听他们讲着自己的故事,记者获得了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脱贫攻坚”也由四个抽象的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在采访过程中,姜瑞令提起儿子婚礼时脸上洋溢的喜悦,是只有来到他身边、和他在承包的暖棚中顶着高温共同劳作之后才得见的珍贵细节。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平泉市以镇、乡为主体,把资金使用与实现贫困户长期受益相结合,借助产业建设设施,让贫困户直接经营或让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分红,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成熟的模式带来长远的效益,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平泉会迎来更大的收获。(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