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天津,把财政总支出75%的蛋糕切给了“民生”

时间:2019-08-14

天津北方网讯:一座有梦想、有温情的城市,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时至年中,“期中考”揭榜。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较劲阶段,这座城市的“民生答卷”给了我们最深切的关怀──

下岗20年的李淑云,终于甩掉“没技能”的包袱,在一家家政公司当上了金牌月嫂,月入万元,心里踏实极了;

美云社区80岁的孙传文和他的老伙伴们,享受着150天的集中供暖,老寒腿的毛病再也没犯,舒坦多了;

家住丁字沽一号路的刘作海一家五口,再也不用在简陋拥挤的平房里度日,随着这片中心城区最后一个规模较大的棚户区启动搬迁,他与6000户老街坊们的好日子来了。

……

政府日子再紧,仍不吝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近几年,我市把财政总支出75%的蛋糕切给了民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负重前行的战略调整期,一个个民生“红包”提振了城市精气神。

城市发展的“大梦想”,与每个市民的“小日子”紧密相连。比这盛夏的天气更有温度的,是天津这座城市的为民情怀,它像一盏盏闪耀的灯火,温暖着百姓的心。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海河经四次改道取直,沿着津南区西官房村村北流淌。碧水之上,一群燕鸥自由飞翔。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我们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美丽宜居的环境。”村民李会凤深有感触,最近这一年,她和乡亲们一起见证了村里村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治脏、治乱、治差、治臭……乡亲们头疼的环境问题一扫而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老百姓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造林39.94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造林绿化任务。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湿地环境明显改善,目前观测到的鸟类已达259种,比3年前调查时的记录增加10种。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

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永远着眼于百姓之需,顾民意、暖民生,方能赢得民心。

“一老一小”,是当下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早已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日程,并成为工作中不断创新与探索的重点。

“现在买菜、交费、看病、坐公交车、去饭店点菜,我都用手机一键解决,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太方便了。”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刘阿姨开心极了,自打社区开设了“手机课堂”,她觉得又给自己的生活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生活的便利,我市各社区相继开设了“手机课堂”。目前,在全市1719个社区中,有千余个社区党组织已组织集中办班教学,3.4万名老人参加了培训。与此同时,市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纷纷为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全社会关注的“育幼”难题也有了突破,为了解决幼儿入托难,我市已经制定了全面的计划,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园,新建的小区必须要配套建设幼儿园。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20.0%,今明两年计划再新建169所幼儿园,增加学位10.6万个,全面解决“入托难”问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个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回应,一项项为民政策迅速出台:

──120天的供暖延长到了150天,每延长1天,市、区两级财政就要多支出5000万元,但是为了老百姓,这个钱花得值。

──推出“健康天津”APP,下月底市民登录一个APP即可完成全市所有的三级医疗机构预约挂号。新一期“健康天津”APP包括患者就诊记录查询、检查检验结果推送、住院信息查询等多项新功能。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勾勒的2019民生画卷,一些浓墨重彩的笔触,已经慢慢实现。

上个月,刘玉珍惊喜地发现,她的工资折上“平白无故”多了163元钱。一打听,原来是“又涨工资了”。退休这3年,刘玉珍的退休金年年上涨,她仔细算了一笔账:3年前,每月到手的退休金差不多是4200元,而现在,一个月能拿到4600元。

与刘玉珍一起涨工资的,是全市221万退休职工,月人均增幅5%。与此同时,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上半年被调查的企业中,超三成企业对普通在职员工的薪资待遇进行了调高,随着18项增收举措的全面启动,群众最直接的感受是:自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一组数字可以证实: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1元,增加7.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6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7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远远跑赢了全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居民的消费底气越来越足,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67元,增长8.6%。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再也没有比增加群众收入更加令人期盼的了。而满意的收入,重要的支撑源自稳定的就业。最近几年,在解决群众就业方面,我市可谓“千方百计”。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

于亮是一名残障人士,这位姑娘心里最急、最盼的事儿,就是能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在天津助残平台上有不少企业正在发布招聘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投了简历,而且通过了面试,顺利成为天津创美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在公司的“多肉时光”花店,于亮干得很起劲儿。当她把第一个月的工资交到父母手里时,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西青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美公司专门为残疾人量身定制了工作岗位,开发了档案扫描、软件开发、动漫制作、语音服务、单据录入等10多个工种,先后安排了400名残疾人就业。

在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下,近几年,我市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都在48万—49万人之间,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25.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去年最低是3.5%,同时继续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出台并落实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做好援企稳岗工作、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推进创新创业,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同时推动工资集体协商。

今年,就业更是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了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22项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妥善安置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保证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当一项项民生承诺,写进万千百姓的生活,犹如一道道温暖的阳光,让困难群众的心里有了亮光。

棚户区改造,连续多年被列为20项民心工程之首。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是很多困难群众强烈的渴望。绝不允许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也绝不能以平均数掩盖一人一户的困窘。

三年来,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等一批市区棚改项目相继启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年全市将提升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1150个片区、188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39万平方米,全面完成147万平方米的三年改造任务。一个个项目的推进,让越来越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搬进了新楼房,李少刚心里格外亮堂。在红桥区西沽南片区,他们老少三代5口人在17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挤了几十年,刮风下雨,冷暖自知。在这片老旧的居民区里,曾住着7800多户居民,户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配套设施很差。

大家盼楼房盼了几十年,去年9月份,政府的拆迁政策一出,街坊们奔走相告,老李一家更是激动得一宿没睡。“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大家相约一大早就赶到项目指挥部,办理上交房屋验收手续。“早交房、早拿款、早住新房!”李少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从买房、装修,直到今年3月份搬进70平方米的新房,一切都觉得像做梦一样。

现在,不仅棚户区里越来越多的街坊搬离了老房子,开启了新生活,上半年,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推进迅速,直接受益居民达到28.24万户。

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构筑的是民生保障的底线。困难群众的生活,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牵挂,用心、用情、用力,为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家庭月人均收入860元至1290元,调整为920元至1380元,救助标准由每户每月258元调整为276元。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720元调整为1780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供养)的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720元调整为178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290元调整为1380元。农村困难群众年终一次性补贴标准由每人500元调整为600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接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考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和担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记在心上,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老百姓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稳稳地托起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 上一篇:评论:民生所向 施政所望
  • 下一篇:民生所向 施政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