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丛屹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 本报评论员
天津北方网讯:寻求发展的不断突破,开放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一手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一手塑造“走出去”的竞争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张 :“引进来”与“走出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在优化、增长动力在转换,引什么进来、让什么走出去,在广度、深度上都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深刻把握这种变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丛屹:早期的“引进来”与“走出去”,重视的是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围绕加工贸易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初级产品。究其本质,还是“唯GDP论英雄”。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在全球化条件下“强起来”,在国际分工中向高端迈进。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等,并且更加重视“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把资本、技术、产业链延伸出去。
张 :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重在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座城市要打动人、吸引人,靠的是整体品质,要从系统层面着力,同时打造硬实力和软实力。您认为继续提升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的优势在哪里?
丛屹:天津在1984年就成为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有历史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天津港近年来一直致力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提高海陆空联运效率,提升了天津在航运物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竞争力。现在中欧班列出发得越来越多,天津港保税区与多个欧洲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天津对外开放的口岸作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作用明显增强。继续发挥这些优势,更能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张 :实现“走出去”,其实是要进入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从狭义的角度谈竞争力,着眼的是如何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但更高质量的“走出去”,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视野问题、思维方式问题。
丛屹:转型之难,主要难在思维转变。提高“走出去”的竞争力,必须要进一步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发展眼光,不断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要对标国际,譬如“一制三化”改革就是遵循“世界标准、国际通行”的原则,致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此外,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培训,塑造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队伍,提升行业组织的跨国事务处理和协调能力,让企业“抱团出海”,更具整体竞争力。
张 :“引进来”与“走出去”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实质上要实现两者间的打通、融合,在更好地开拓内需市场的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去,表现为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这也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丛屹:“引进来”是为了借力借势,而“走出去”又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促进更好的“引进来”。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关键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效互动,深度融入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去。这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比如通过对标国际水准升级各种服务,有利于吸纳人才、技术等,这些创新要素的引入,又会促进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无疑要啃“硬骨头”,但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