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
天津北方网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庆春节过大年,是我们欢度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浓缩,年俗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实践的结晶,更包裹着十足的年味儿。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常把腊月习俗从腊八开始算起,认为喝完腊八粥就进入过年倒计时了。其实真正的年味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腊月初一蹦一蹦,不生疮不得病”。每逢腊月初一,孩子们便早早从河滩上收来细细的河沙倒进锅里,等着大人们来一锅一锅地炒花生、瓜子、黄豆、玉米。孩子们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随手从锅里抓起一把顾不得烫嘴先尝鲜。整个村子到处弥散着炒货的香味,这香味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家人身心健康的祝福。
腊八节,要喝腊八粥。我们农家人熬制腊八粥是用自己种的白米、红豆、白豆、绿豆加上红枣栗子。据说腊八这天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就发财,所以人们都在头天晚上把熬制腊八粥的食材浸泡好,为的是第二天早起博个好彩头。天还没有完全亮,寒风刺骨,在“腊七腊八冻死鸡鸭”的早晨一家人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剥着栗子皮,吐着枣核,畅谈着来年的美好生活,其乐融融。
泡腊八蒜也是腊八节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腊八这天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类的容器里,然后倒入醋,放点糖封上口,搁到一个阴凉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变得通体碧绿,如翡翠碧玉。这是年夜饭吃饺子时必备的佐食,咬一口热气腾腾的水饺就一瓣碧绿的腊八蒜,美味极了。
随着年关的临近,年味越来越浓,年俗也越来越丰富。
腊月廿三,又称小年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的日子,民谣中有“廿三,糖瓜粘”的说法,后逐渐演化为“廿三,过小年”的习俗。这天也称祀灶日,期盼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糖瓜粘”意思就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图个新年好彩头。
廿四,扫尘日,就是年终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廿五,做豆腐。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寓意着祈“福”。吃不了的豆腐放在室外冻起来,取永久幸福之意。
廿六,割年肉。这一天人们都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古时农耕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割年肉”、“炖大肉”。
廿七,赶大集。这是临近年关的集了,人们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蜂拥赶集,采购过年时的应用之物,因此各地的“腊月集”都异常红火热闹。
廿八,把面发。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发面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主要以蒸食为主,像蒸年糕、豆包、白面馍等,取“年高”“团圆”的美意。
廿九,小除夕。按中国民俗文化,各家要设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这天还是“上坟请祖”的日子,一是向祖先告慰,二是寄托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腊月三十,除夕日。除夕就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这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夜是年的高潮,全家老少,团团圆圆,吃罢丰盛的年夜饭,围坐火炉边喝茶聊天、打牌娱乐一起守岁,坐等新年的来临。在守岁的时候还有吃饺子的习俗,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守岁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除夕这天还有很多活动,如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打灯笼等等。
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走亲访友,出阁的闺女回娘家,新姑爷拜老丈人,长辈给晚辈包红包发压岁钱。
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传说这天是财神的生日,商家大都选这一天接财神开市。
年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元宵节的晚上,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火树银花,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逛夜市好不热闹。
如今新时代的列车驶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快速路,生活节奏在加快,有的年俗已淡出我们的视线成为回忆,但祈福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深深植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电话微信拜年日渐成为新时尚。我也愿意借助微信借助电波给外地的亲友拜年。给在宝坻过年的外地朋友拜年,我们一起过个健康平安吉祥年。(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