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评论:“打工人”变成“合伙人”

时间:2021-04-07

天津北方网讯:来到宝坻区大钟庄镇牛庄子村,目之所及尽是葫芦。高高耸立的牌坊上,“葫芦小镇”四个大字引人注目,道路两旁矗立着形态各异、“绣”满吉祥花纹的葫芦雕塑;不远处,有一座以葫芦为主题的博物馆,走进去,品种繁多的葫芦令人目不暇接……

“一个人做葫芦,不如一群人做。”当地葫芦产业领头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伟说。曾经的牛庄子村以种水稻为业,自2012年宝坻区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后,葫芦给村子带来新面貌。村民收入上去了,村子知名度也打开了。但经过几年发展,赵伟的紧迫感反而更深了。“一个人办企业、其他人打打工,这样永远都是小打小闹。”在他看来,只有让村民融入特色产业,一起来办企业,才能让产业更具活力,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本。与城市相比,乡村发展的劣势就是产业基础薄弱,而产业匮乏又进一步导致人口流失,让发展失去后劲。只有下活产业发展这盘棋,乡村振兴才会具备源动力。这意味着一方面在产业布局上要避免同质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互补。另一方面,不能只盯着一处,而是要从产业链乃至不同产业的交汇融合着眼,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维度。

譬如牛庄子村,围绕葫芦这根主线,从种葫芦刻葫芦,到以葫芦为主题打造文旅产业,再到结合当地其他农产品研制葫芦酱、葫芦纸、葫芦中医保健等跨领域产品,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基地,串起不同产业,实现多头并进、融合发展。

把产业发展做宽做深只是第一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振兴的动能,村民的广泛参与不可或缺。这种广泛,不能简单以数量衡量,而是需要村民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人翁”精神。简单地让村民以劳动工人的角色进入产业,不利于形成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让更多村民以市场参与者而非劳动力提供者的身份,才能把村民“镶嵌”到特色产业发展中。

“我们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企业家单打独斗、村民到厂里打工的分工方式,并通过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孵化新的盈利模式,鼓励村民做葫芦产业的创新示范者。”牛庄子村所属的大钟庄镇副镇长白宗昌坦言,鼓励村民办企业搞产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镇上既通过各种政策举措鼓励村民参与,也通过科研院所的产业创新试点,让村民看到盈利点、尝到甜头,从而实现产业参与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将村民的生产生活嵌入到产业之中,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这条振兴路上,鲜活的例子一个接一个。在静海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已达2185家,辐射带动农民16万人,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54个,金仓互联网等电商平台日均销售农产品80吨,晒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乡村振兴成绩单;在蓟州区,马伸桥镇先后投资4亿多元建设草莓、蓝莓产业,仅蓝莓一项,年产值就有2亿多元。村民从“打工人”变成了“合伙人”,乡村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根基扎在产业,发展立在村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向上的力量,乡村振兴这棵大树就一定会枝叶参天。(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 上一篇:眼光有多远 创新走多远
  • 下一篇:评论:只靠分数 赢不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