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天津新闻

【决胜时刻|一张照片背后的帮扶故事】 援甘三问心中记 白衣天使谱芳华

时间:2021-04-07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天津北方网讯:在患者心中,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同事眼中,她是不怕辛苦、满怀使命和责任感的“拼命三娘”;

在静宁人民医院当地医生眼中,她一身所学倾囊相授,为医疗资源贫瘠的静宁注入了生命活水,改变当地“一方水土,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她就是静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武清区人民医院第二批援甘医务工作者张志颖。自2017年对口帮扶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以来,武清区帮助当地医院创建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大力提升受援地医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填补医疗空白治病不出“家门”

走进静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此时张志颖正在准备为当地医生们授课。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齐肩短发,尽管戴着口罩,但从张志颖和我们聊天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热情、淳朴、严谨、专业。

“心脑血管疾病很多都是突发性疾病,在武清帮扶静宁之前,这里没有成熟的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病人要转诊到平凉或者兰州市级医院进行治疗,往往耽误了黄金抢救时间。”

提到当地医疗技术的空白,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随玲感慨地说,“对于无数刚刚实现脱贫的家庭而言,到县外就医面临高昂的医疗成本,往往致使家庭再度陷入贫困的漩涡中。”

“静宁在这方面是空白,但是武清区人民医院却拥有国家级资质的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张志颖介绍说。

2019年12月,在武清区帮助下,静宁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通过认证,正式挂牌。卒中中心配合绿色通道让患者化验、影像均在规定入院45分钟内出结果,脑梗死患者可以一周内完成头颈部CTA血管检查,急诊静脉溶栓患者可以同时完成头颅核磁及血管核磁检查,为治疗效果评估及下一步介入治疗提供有力保证。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级医疗技术。

倾囊相授助学师徒带教传承

“太感谢武清张大夫了!原以为我的病要去市里大医院才能看,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治!”

84岁的老年卒中患者蒋大爷,是张志颖记忆最深的患者。“蒋大爷入院就诊时,主诉双眼向下方视物时出现重影,下楼困难并伴有头晕,症状持续一周,逐渐加重。先在眼科就诊,未明确诊断,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症状也没有好转。后来到我们神经内科就诊,经过详细查体,发现他是急性中脑梗死。好在我们确诊及时,予以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治疗后,病人的症状大有好转。”

来静宁为了什么?在静宁能干什么?离开静宁后该留下什么?

踏上静宁的土地,张志颖始终在思考这三个问题。

通过神经科临床表现去详细查体,锁定初步诊断方向,再去找影像证据……每天这样的工作也让张志颖的“援甘三连问”有了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里,我不能仅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还要把带不走的技术留在这里,不断强化静宁的医疗技术基础,改变‘一方水土,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张志颖说。

“我们科建科时间比较短,但是我们的水平在平凉地区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个水平的提高在于张老师对我们细心地指导。”张佳音是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也是张志颖在静宁收的徒弟,提到自己的师傅,她面带自豪,“张老师能来静宁,是我们的福气!”

从帮助医院卒中中心进一步优化流程,到使当地医生熟练并快速掌握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张志颖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协调各科室,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在帮扶路上留下了自己特有的足迹。

人称“拼命三娘”以真心换真心

跨越1500多公里,人生地不熟,想要得到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医生身体不是很好,变天时她会关节疼,但只要我们有需要,不管是下班时间,还是晚上睡觉时间,她都会随叫随到。”在刘随玲心中,张志颖是一个责任心强,工作起来非常忘我的人。

“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需要。”张志颖从到静宁的那一刻起,就养成手机24小时不关机、晚上睡觉不调静音的习惯。

开展手术、讲座培训、教学查房样样不漏,休息时间还要在宿舍整理每周讲课要用的笔记,难理解的地方她就自己手绘图纸,方便大家学习。“拼命三娘”张志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高超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高强度的工作,让张志颖为医疗资源贫瘠的静宁注入了生命活水。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赋予了我能量,女儿虽然只有十岁,但她知道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是很光荣的事情,知道妈妈是一名援甘医生,她非常骄傲。”

武清对静宁的精准扶贫工作,为张志颖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舞台,也通过张志颖把武清最前沿的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送到了陇东大地,让受援地同享“民生福祉”。(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

  • 上一篇:【文物・背后】讲述“新海门”号与邓颖超的故事
  • 下一篇:创新与传统结合 天津武警官兵爱上党史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