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日前,教育部表示我国将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工作,人人必学,并在中高考中“硬起来”。那么,天津将如何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呢?
征求意见
近日,天津市教委发布关于对《天津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天津中小学将不断加强体育、美育教育教学。其中明确提出↓↓
体育方面:
全面落实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逐步加大体育考试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试行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
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进校园兼任体育教师。
美育方面: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和中考改革试点,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把学习艺术类课程和参与学校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生学业要求。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
全市所有小学、初中达到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
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见稿)
工作目标
到2023年,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体育教师,引入专(兼)职教练员,使体育专任教师达到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补齐场地器材方面的短板,做到全市生均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达标率100%;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阶段,既要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授、完成基本运动技能的习练和强化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又要对应发展体能。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优良率达到50%,达标率95%,在此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到2035年,形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现代体育项目(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等)与天津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排球、击剑、武术等)并存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课余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优良率达60%,达标率超过95%;完善市、区、校三级竞赛体系。
重点内容
落实体育课程刚性要求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试行中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做到定锻炼内容、强度和时长,有记录,有检查。
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把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增加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
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长,选编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
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
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加强青少年军训,激发爱国热情,厚植家国情怀。
全体育竞赛制度
建立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
教育、体育部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年组织学生体育竞赛不少于10项,积极承担和参加全国及市级体育竞赛。
加强校园足球联赛管理,健全校园排球、篮球等体育特色项目竞赛制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各区新任教师招聘中体育教师的力度,鼓励乡村小规模学校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科学计入教师工作量。
有条件的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
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进校园兼任体育教师。
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天津市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定期向家长反馈,并向家长提出体育锻炼处方。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健康状况及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全面落实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逐步加大体育考试成绩在中考成绩中的分值。
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落实学校体育年度报告制度。
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主要目标
到2023年,配齐配好美育师资,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构建学段衔接课程体系,促进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发展;深化美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丰富美育实践课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加强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补齐美育设施设备不足,实现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建设标准;强化年度校区市三级“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坚持举办“美育实践工作坊”,实现学校美育突破性进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天津特点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重点举措
构建学段衔接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阶段注重游戏体验,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学习实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高中阶段注重欣赏提升,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可选择性。
职业教育注重强化实践,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
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培育创新能力,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
努力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将美学、艺术学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把学习艺术类课程和参与学校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中小学生学业要求。
研制《天津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量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和中考改革试点,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请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招聘美育师资。
有条件的区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提供美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中小学美育师资不足。
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
加强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
实施学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解决美育所需功能教室和器材设施设备。
全市所有小学、初中达到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鼓励有条件的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
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