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母爱是伟大的,养育一个孩子无疑也是艰辛的,而作为残儿的妈妈更是难上加难。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来到在西青区一家残疾人就业基地,采访了60多岁的盲人母亲李桂英,听她讲述教育残儿自强自立的故事。
初为人母遇考验
提到儿子时,李桂英流露出温和腼腆的笑容。李桂英告诉记者,因患先天性白内障,她的视力不足0.04,眼前朦胧混沌的世界曾让她如坠深渊。然而命运没有停止对她的考验,32岁那年,她唯一的儿子王奇在出生后不久也被查出和她一样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巨大的痛苦淹没了她初为人母的喜悦。
“当时无法接受,抱着孩子每天都在默默流泪,心里揪着一样疼。”李桂英压低了声音,眼眶有些湿润,“当时把儿子抱在我眼前,我只能看到他的轮廓,他的眉眼是什么样子我都看不清楚。想到今后他也要去经历这模糊世界的所有坎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
因为过度焦虑和担心,儿子3岁时,李桂英仅有的一点视力也消失了,陷入彻底的黑暗中。“当时突然看不见了,心也慌了,不想今后连孩子的轮廓都看不到,赶紧到医院做手术,最终恢复了一点点视力。”这一次,李桂英彻底想通了,有一点光亮就好过完全黑暗,与其叹气烦恼,不如去抓住这点光亮和希望。
在黑暗中找方向
自己本身就是残疾,儿子又是视力残疾,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个家庭,就彻底失去希望了吗?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桂英常常思考的问题。“当时我们住在平房院子里,孩子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只要门口有动静,他看不清来人就扑上去喊爸爸,闹了几次笑话。”李桂英说是“笑话”,心里却无比辛酸,“不是个滋味,但是也不能一辈子把孩子关在屋里,不让他接触外界。”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很多时刻它显现出的是一种非凡的勇气。虽然视力模糊,但是李桂英还是会勇敢地走出家门,她也清楚地知道如何保证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我眼睛虽然不好,但走过一遍的路,我都能记得住;虽然看不见站牌,但坐哪路公交车,我就记着那路车的样子,包括停车的声音都能分辨。”李桂英靠着仅有的视力,带着孩子出门,家务活她也全能干,每天还把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在她看来既是一种体面,也是一种自尊。
给儿子最大支持
李桂英几乎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儿子因为身有残疾而自责与宠溺,而是给孩子更多的关爱,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影响着儿子的成长,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让李桂英记忆犹新的是,儿子在盲校上学的学校教务处主任有一次上门找她,看到她的情况竟然当场哭了。“她们发现王奇多年的全校测验都是第一名,以为这孩子的家长一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我们这样的情况——爸爸是普通的铁路工人,妈妈还是不识字的视力障碍残疾人。”当这位教导主任得知平时王奇默写字词都是自己用小录音机说一遍,然后再自己默写下来,再对着书本查一遍差错时,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很感动,忍不住落了泪,鼓励王奇继续努力下去。
做心灵的引航灯
市级三好学生、十佳文明学生……王奇家中有很多奖状和证书,证明着他的努力,也见证着母亲李桂英对他成长倾注的心血。
李桂英说,给不了孩子明亮的眼睛,就给他明亮的心灵。她觉得一个人不管有没有文化,最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在给孩子讲一些人生故事之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还会给孩子买书,给他打开见识世界的钥匙,这种熏陶也成为王奇成长路上的宝贵养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李桂英也用自己的言行给了孩子做人做事最大的底气。王奇自强不息的故事被一些爱心人士得知后,他们想要捐款捐物,但李桂英都拒绝了。她说:“我记着大家的好心,但是不能接受人家的资助。我们的生活还能扛得过去,不想给社会添麻烦。”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后,又在天津创美残疾人就业基地找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工作,从事软件开发,并有了不错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在工作后不久,王奇和李桂英就主动到社区居委会,把居委会曾经帮助申请的低保撤回了。“孩子上班了,能自食其力了,我们也应该把这份国家的补贴让给那些更困难的人……”李桂英诚恳地说。
王奇说,他不仅非常认可妈妈做人的态度,也非常感激她的教育,非常感激她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让他看到这个世界最纯真美好的样子。
心怀希望,终有曙光;残而不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一对不曾被生活厚待的母子,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不幸的命运底色,找到了生活的信心与希望,也是一次在黑暗中最美的逆袭。(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