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这五年北方网融媒体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 天津这五年创新篇
携手奔小康
――天津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辟出条条致富路
西青区凯润集团在对口援疆工作中,在策勒县建成高标准农业基地和白鹅养殖基地等,带领当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致富路。
天津北方网讯:携手发展、共同富裕,带去资金、带去技术、带去人才和经验,也带去津城人民的情谊。五年来,对口帮扶的天津人架起一座座“彩虹桥”,辟出一条条致富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承担了8个地区(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分别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甘肃省(除定西市、陇南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外)、河北省承德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东三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西藏昌都市一区三县(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贡觉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重庆市万州区,对口协作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上游的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及西安市周至县、宝鸡市太白县和凤县等31个县,以及服务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
五年来,本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加大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力度,靶向到根,创新支援模式,强化推进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进一步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力促进了各受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投入力度显著加大
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精品玫瑰花基地,人们三五成群、满面笑容,前来采摘盛开的玫瑰花。当地一位花农表示,玫瑰花盛产期在五六月份,亩均产鲜花瓣70至100公斤、干花蕾30至40公斤,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被称为“致富花”。不过,当地有限的水资源难以满足种植的需要,如何扩大玫瑰花种植,成为困扰花农的难题。为了帮助当地解决玫瑰花种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12年起,天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玫瑰花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十多公里的高标准防渗渠,将昆仑山上的雪水引入基地;打机井、搞滴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今,阿热勒乡玫瑰花种植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玫瑰花种植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五年来,本市共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财政资金48.37亿元,其中,安排援疆资金27.51亿元,援藏资金6.13亿元,援青资金3.47亿元,援甘资金3.52亿元,重庆援峡资金0.54亿元,对口协作陕西资金7.20亿元。实施富民安居工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和产业扶持、生态保护等支援项目共700余个,选派援疆、援藏、援青、援甘干部890余名。
坚持民生优先,天津实现了80%以上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尤其在西藏昌都,90%以上的援藏资金用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上。在新疆和田,打造了援疆致富增收工程,促进当地9.8万人灵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实施了“两居”(富民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6.36万户农牧民迁入新居;组织医疗志愿服务团队赴青海、甘肃藏区开展“光明行”活动,每年诊治白内障患者200余人。
富民产业显著提升
智力支援显著加强
在距天津1500公里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一座现代化的矿泉水厂屹立在这片海拔3860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南部。这就是全国对口支援青海六省市中第一个在青海正式落户的民营企业――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几年来,天津社会资金、青海资源优势和先进技术互相融合嫁接,在有着“金色谷地”之称的热贡艺术之乡黄南州挖出了宝贝。如今,企业用工高峰时达80人,月平均工资2800元。当地旅行社开辟“ 度”健康之旅,数千人次踏“ 度”小路、品神弥泉圣水。企业周边的饭店、宾馆营业额平均提高了30%。为企业配套的仓储物流、包装制品业也日趋红火。在企业工作过的员工已有近百人次到西宁、天津学习培训。
五年来,本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受援地区合作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依托这些平台载体,加大对受援地区招商推介力度,积极引导优势企业赴对口支援地区投资兴业,先后有200多家企业落户,投资额超过600亿元,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区产业调整和造血功能提升。
2014年,本市首次接收西藏60名成建制文艺特长生,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参加学习。这60名学生中,超过60%的学生来自昌都地区偏远的农牧家庭,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艺术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西藏昌都班管理办公室,并选调了校内较为优秀的干部和教师,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昌都班各项日常工作。
五年来,本市用于教育支援资金占“十二五”资金总量近三分之一,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受援地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新疆和田、西藏昌都、青海黄南等对口支援地区和四川、云南、陕西等西部地区开展宗教事务、商务、农牧、科技等专题培训班近200期,累计培训基层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0000余人;在津开办了“内高班”“中职班”“西藏艺术特长生”等各类培养班40余个,目前在校生达到1300余名;实施“对口帮扶甘肃藏区定向医学本科生项目”,累计招收医学本科生306名,为受援地区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交往交流交融显著推进
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提速
五年来,本市与受援地区的高层互访显著增多,组织200余个团组与受援地区开展互访交流,其中,省市领导率团80余个;组织本市代表团参加“亚欧博览会”“兰洽会”“青洽会”等展会活动;中铁十八局、天一集团、天津滨海聚成投资公司、百米马集团、天士力公司等300多家企业赴对口支援地区考察,签署200余份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有效促进了两地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五年来,本市累计完成对口支援地区8220户棚户区改造和农牧民住房建设任务,在昌都“一区三县”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农牧民收入提高到4000元以上。在和田地区东三县分别援建了工业园区,吸引86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4.5亿元。(北方网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