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上海浦东有家为老人服务的“义工银行”

时间:2017-04-10

 2016年10月9日,上海市敬老日大型宣传咨询为老服务活动在复兴公园举行。 /CFP

  趁年富力强时往“银行”存取志愿时间,等到年老时可以支取时间,享受被他人服务与照顾……多名代表委员建议成立“时间银行”,自由存取志愿时间,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

  记者近日获悉,上海市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常委、第二工业大学教授汪敏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已经迈出了民间探索的第一步,在浦东成立了“义工银行”,其目标就是为老服务,核心就是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取,形成一个“我为人人父母服务,人人为我父母服务”的养老局面,打造一个志愿者可以有的放矢的爱心平台。

  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8年,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2020年,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540万,80岁以上高龄人口也将平稳增长。实实在在的数字不断提醒着人们: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汪敏生一直十分关注养老问题,也提交过多个和此相关的提案或建议。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并且参考了其他国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亮点,汪敏生认为,可以设立“时间银行”,以养老服务内容可存取的形式,鼓励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建立志愿者账户,把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以服务单位存入,让志愿者本人或者志愿者的父母,在将来同样享受已经存入的服务内容。

  “时间银行”试点频频

  “时间银行”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会员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

  这些年来,伴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时间银行”的试点也在全国各地遍地发芽。2015年,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养老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实施办法》。其中提到,志愿者参与为老年人服务的时间,由指定的经办机构记载存档,当志愿者或志愿者的直系亲属年老体弱时再将服务取出来,预存的时间在各经办机构之间通用。只是该办法于2015年下半年推出,实施的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纵观各地的试点情况,有些试点从设计之初就存在不足。比如说一些地方推行的兑换是以实物为主,汪敏生认为这背离了义工服务的精神:义工服务不能有偿,在他们的服务中,所有的餐费、路费都是由义工本人承担。

  其二,实现时间上的兑换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可一些社区试点的“时间银行”以招募社区老人为主,这在时间的兑换上少了缓冲期,老人对于为老服务的迫切性可能等不了很长时间,而且由于一些试点区域的局限,老人在搬离这块区域后,兑现也成了空谈。

  此外,还有的试点以政府为主导,但汪敏生认为政府部门推动这类事情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新生事物在兑换上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案与模式,如果兑换失败或者不顺很容易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义工队伍突破1000人

  今年年初,当汪敏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几位伙伴一说,大家都十分赞成。此后不久,他和袁民、唐卫东、陈邦国、何文意、夏寒松、陈天慧等人向浦东新区民政局提出设立申请“义工银行”。这些人当中,既有汪敏生所在致公党党员,也有浦东新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有普通市民……

  11月22日,设立“义工银行”的申请正式获得浦东新区民政局的批复。

  在“义工银行”试运营的大半年时间里,举办了十几场为老服务的志愿活动,义工队伍突破1000人。白领阳阳正是其中的热心一分子,早年在国外留学的她有过各种各样的义工经历,回到国内也一直在找合适的平台。机缘巧合下,她加入了“义工银行”。

  阳阳告诉记者,她对养老问题感触很深,因为家中祖辈身体状况不太好,看着妈妈疲于奔命地照顾双方老人。“妈妈这代人,还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一下,可以后谁来替我分担?”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她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力量参与到这个平台的建设中来。

  [对话人物]

  记者:“义工银行”的为老服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汪敏生:当前主要集中精神助老层面――陪老人聊天。聊天只是一个形式,具体地可以教老人学些新东西、做手工艺品。因为“义工银行”刚刚起步,操作性必须强,技术含量也不能太高,如果太麻烦就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时间要实现兑换,必须进行等价折算,单一的服务内容显然更容易折算。

  不过,从长远来说,更多、更丰富的为老服务内容肯定会慢慢加入,希望先从简单的东西做起,形成比较可操作的范本,再往里面加东西。

  记者:“义工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哪些人?

  汪敏生:类似养老院、敬老院和社区睦邻点这样集中性机构的老人,毕竟我们的义工服务所有风险都要自担,贸然进入居民家中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如果日后运营成熟,引入了风险控制机制,还是希望能扩展到社区,走进更多有需要的老人家中。

  记者:“义工银行”的时间如何进行自由兑换?

  汪敏生:目前不可兑换,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会实现兑换。这点是在加入平台的时候都明确告知义工的,毕竟我们做的是一件未知事物的探索,虽然目的是明确与向善的,但有时候力量有限,可能并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就和到银行提钱的人多了可能会发生挤兑一样,“义工银行”的时间兑换也要考虑到“挤兑”风险。所以,“义工银行”在实现兑换之前,需要储存足够量的时间,也就是义工服务的时间。这样,等到要求兑换的时候,才可以自由实现。

  不仅如此,考虑到现在上海有很多新上海人,我们希望不仅时间上可以兑换,最终还能实现地域上的时间兑换。当然,这不是上海一座城市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其中。幸运的是,目前广州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模式,接下来我们会在其它城市谋求同盟,像杭州、苏州、无锡等都在接洽中,希望能够以实现在全国范围的时间提取为终极目标。

  记者:你觉得需要多长的时间周期来实现兑换?

  汪敏生:很难说会员量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可以自由兑换,也很难说需要3年还是5年时间去做成这个“义工银行”,只能说我们尽力做,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当然,民间力量有限,这个尝试最后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不得而知。

  记者:目前“义工银行”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汪敏生:运营团队大概20人左右,都是不拿酬劳的义工,正因为此,有些问题可能考虑上还不太周全与规范,下一步打算招募几名专业人员来负责。比如时间的计算,目前的统计还是比较粗略的,未来,会根据志愿者账户来进行更系统、规范化的统计。

  总而言之,希望通过“义工银行”这个模式,唤醒人们感恩的意识,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应对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难题作出新的思考与尝试。(新闻晨报记者 李芹)

  • 上一篇:上海普陀区890平方米新广场带来什么
  • 下一篇:上海石化80后未婚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