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新闻

“海归社工”从“听不懂一句”到与居民打成一片

时间:2017-04-10

  上海杨浦区延吉七村的老居民李长宏至今还记得,2011年冬天,那时小区北门有个房子在装修,不知道是要派什么用场,只看见一个女同志,背着个双肩包每天跑进跑出。她彬彬有礼,有问必答,后来才知,这个地方就是小区全新的睦邻中心,而这位年轻有干劲的社工叫王秋月。

  她从国外留学归来,也将国外的社工文化带到了传统社区。从听不懂一句上海话到与居民打成一片,她带领着一支年轻精干的社工团队,用5年的时间培育出22支居民自治团队。她关注社区中最弱势的群体,成为“流动妈妈”和“打工青年”的知心人。她说:“我会在基层社区扎根下去,只求质不求量地服务社区。”

  “海归社工”走进老社区

  2009年,从国外修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王秋月随家人来到上海。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社会组织中担任社区项目经理。她带领年轻人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她听不懂一句上海话,却每天和叔叔阿姨们打交道,不厌其烦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

  延吉新村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36%是老年人。“面对年轻居民就用普通话来交流,对上了年纪的居民,就基本全靠猜。”王秋月乐呵呵地回忆自己第一次敲开居民家大门的经历。在这日积月累的和居民打交道当中,王秋月慢慢地拉近了和居民的距离,建立起对社区的感情。

  2011年,王秋月和同事创立了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整体运营管理。“当时睦邻中心的空间已经有了,但是该怎么建设,配套哪些功能和服务还没有明确。”团队做的第一件事,还是深入社区调研。

  300多份问卷发放到居民手中,一次次登门走访在居民间展开,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铁皮房里,团队邀约了很多居民来做访谈。那年冬天很冷,王秋月的团队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引导推动社区自治共治

  工作日下午的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内,舞蹈室里有一群退休阿姨在排练新舞,音乐声丝毫不影响书报室内的退休老人阅读。演艺厅内,戏曲汇演正在上演,叔叔阿姨们有的在台下伴奏,有的在台上演唱。走上二楼的乒乓球室,一场跨街道的乒乓球对抗赛正在激烈地进行。这就是睦邻中心的日常。

  目前,延吉社区第三睦邻中心已经培养了22支居民自治团队,团队活动内容涵盖了教育、健康、国学、戏曲、音乐、饮食、体育等很多方面,团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居民,大家开玩笑说:“每天都要来睦邻中心‘报到’和‘上班’,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这些团队都能自主地开展活动,井然有序地管理睦邻中心这个共同的“家”。而在他们背后,有睦邻中心和王秋月的团队作为强大的平台支撑。“我们社会工作者做的应该是‘增能’的事情,和自治团队一起探讨如何进行组织动员的工作方法。”王秋月说,“睦邻中心的作用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要把社区中心的管理权交给居民,而社会工作者要承担引导和推动社区自治共治的角色。”

  让打工青年找到归属感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王秋月在社区工作中也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社区里的弱势群体。在延吉社区的几所中小学里,随父母来上海读书的青少年比例很高。2009年组织的“流动儿童夏令营”中,有很多孩子上完初二就要面临回老家参加中考。

  “这些孩子小学就跟父母来上海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回老家,回到那个陌生的、没有朋友的地方。”那年夏天,几十个孩子一起上了一节“人生地理成长课”。“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探讨家乡是怎样的,上海是怎样的,人口为何会流动,父母为什么会来到上海,如何面对新环境里的种种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延泽的工作人员都通过QQ群跟进孩子们的成长。

  今年,王秋月所带领的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又推出了“橄榄树青年俱乐部”,以流动儿童、流动妈妈和打工青年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延吉新村街道这个2.04平方公里的社区,有很多经营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小企业,在里面打工的大多是外来的年轻人,他们在上海无亲无故,也难以在社区里找到归属感。”

  为了和青年人拉近距离,项目团队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及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教师学生团队合作。“每次都会有很多学生参与走访。每每看到学生和年轻的工友们促膝谈心的画面,都让人觉得内心特别有力量。”

  不忘初心只愿深耕社区

  2011年,机构创立的时候,王秋月的团队只有两个人。“白天社区中心人来人往,每天面对居民各式各样的诉求,繁杂琐碎的事务很多。”王秋月说,“社区留不住人,很多社工专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愿留在社区。”

  那时上海的社会组织行业刚起步,近年来,在大量政策的扶持下,社区工作逐步得到关注。目前延泽共有10名社工,除了王秋月,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年轻人毕业后到社区打磨,锻炼与人相处和处理矛盾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成长。”

  去年,王秋月被评选为“杨浦区第九批拔尖人才”,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的成就感从何而来?“就是在那些阿姨、老人家推心置腹地与你倾诉时。”王秋月说,“没有人不是生活在社区当中的,只要居民百姓有需求,我们就要搭建更完善的平台,只求质不求量地服务社区。放开脚步反而会走得更慢,深耕下去才能让社会组织与社区彼此滋养。”

  市民点赞

  延吉新村的睦邻中心项目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探索。“王秋月的团队刚入驻时,街道心里也没底,但在合作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疑虑就彻底被打消了,只要是王秋月团队办的活动都很让人放心。”延吉七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天美告诉记者。而在延吉新村居民沈阿姨看来,“当初听说小区里来了社会组织给居民举办活动感觉很新鲜,就是不知道他们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现在五年过去了,王秋月的团队是真正的‘永久牌’啊!”

  在延吉七村的居民李长宏的心目中,王秋月这个团队,“每天都笑嘻嘻地,彬彬有礼,嘘寒问暖”。“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中心谈天,几个大学生过来说要开展校园活动,催着我们这些老头老太让开,态度很傲慢。可是没想到十分钟以后,几个孩子主动过来和我们道歉,说‘对不起,我们刚才的态度很生硬’。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王秋月给他们进行了开导。”

  赵义倩是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工,她还记得到延泽面试时,王秋月还设身处地为她做了职业规划。“入职后,我发现这是个很有人文关怀的单位,同事们极其友善,彼此支持。后来我发现同事们的桌子上都有张字条,写着‘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外:温和中正,有礼有节’,这是王老师亲笔书写的对每位同事的寄语。”记者走访时发现,延泽的每一位社工都称呼王秋月为“师傅”,王秋月索性把自己的网名取为“王师傅”,她说希望自己可以本着工匠精神,踏实务实地服务社区。(解放日报记者 黄尖尖)

  • 上一篇:沪曹家渡街道“睦邻微公益”项目受欢迎
  • 下一篇:上海宝山建设“七号创意带” 构建科创文旅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