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片地处上海市郊松江的毛地,已成一座初具规模的产业小镇;
这些年来,这个园区引入企业平均每家仅占地1亩多,但单位面积的税收产出却超出松江全区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
去年,在全市104产业区块的开发区综合评价中,这个乡镇级的产业园发展速度指数跃居第一,土地集约指数、资源利用、发展质量等指数均位列前十强……
这个神奇的产业园,就是位于松江新桥、九亭地界的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作为全市产业园区开发的样板,这里也因此获得了“新桥模式”的美称。
这样的业绩背后,是一位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十年艰苦创业。他就是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丁桂康。在身边人眼中,他既是一位勤恳踏实、不辞劳苦的“开荒牛”,也是一位热爱学习、始终保持年轻心态的“创新者”。
善于把握大方向的掌门人
夜晚,在G60高速新桥出口东侧,闪烁的景观灯勾勒出了一片建筑群的轮廓,让人难以相信这里几年前还曾是一片荒野。移步入园,只见马路上、河岸边,年轻人或是跑步,或是玩滑板、溜旱冰。而星巴克咖啡馆里,坐满了聊天、洽谈、工作的人。
“夜晚不打烊,周末有人气”――眼前的景象,正朝着丁桂康脑海里的蓝图一步步靠近。他告诉记者,走过十年的历程,眼下的临港松江科技城,已不再是仅仅运营8个小时的产业园区,而是要成为从早上7时到夜晚11时“16小时不打烊”的产业社区。在这里,产业和社区之间没有围墙、没有边界,是个跨界互联的4.0版本园区,既是产业园,也是生活城。
“丁桂康的团队是国企班底,但作风却是市场化、专业化的。他的专业素养很高,始终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做园区。”松江区经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专业、职业、乐业是丁桂康这几年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也是这个园区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0版园区到底“长”什么样?他说,园区中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城市产业长廊”――南部综合体正在动工,将是其中的典范。这个1.5公里长的大型建筑群,由26幢80米高的建筑构成,顶部壳网的设计犹如一整片云彩,故又称“拉斐尔云廊”。在功能上,除了顶级商务办公、五星级酒店外,还将配备机器人文化主题公园、湿地公园等。“整个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云廊,在未来将承担着大量的城市功能。”在丁桂康的设想中,南部综合体不仅是地标建筑,更是产城融合的核心。
开发产业园区,丁桂康善于把握大方向。除了4.0版园区的“新主题”,他还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路径”。
所谓“新理念”,即是“园区让生活更美好”。眼下,位于园区南部综合体北侧的公租房项目,正在陆续交付使用。届时,2200套小户型公寓,将能为园区导入8000名至1万名优秀人才,未来工作生活在园区的白领们,将坐享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产业“微社区”生活。
而“新路径”,则是导入新桥经验,探索一条老工业地块二次开发的路径。目前,新桥镇、九亭镇、洞泾镇等已相继与临港松江科技城签订深度合作协议,由临港松江科技城团队承担老工业区块二次开发的规划、招商建设。
创新无止境。“新桥模式”正在逐步放大效应。
每天第一个到岗的园区职工
除了“新”,丁桂康给人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勤”。
早上7时多,丁桂康已从杨浦赶到了沪西南的松江,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位到岗的公司员工;此时,他不会进办公室,而是先悄悄在园区里走一圈,巡查各角落里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刻解决;8时30分,他到办公室,与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沟通;9时,一天的紧张安排正式开始……这样的节奏,十年如一日。
挤时间,是他工作中的常态。为了跟政府部门更好地沟通,丁桂康的身影还经常在清晨7点多就会出现在各委办局的办公楼前。为了迎合客户的时间,他与对方谈项目,往往是“下班谈”、“晚上谈”。有时候,出国考察,他会特地嘱咐总工程师把施工图纸带上,说“飞机上比较空闲,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在他身边的年轻人,最初也会有怨言。他一早飞往北京,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再赶当天最晚的飞机回上海,第二天继续上班。身边的一位助理坦言:“我们虽然比丁总年轻,还是会觉得有点吃不消。但将心比心,他对自己远比对我们更‘狠’,我们就没理由不拼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园区刚起步的几年,周边的环境、交通,还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风貌”。“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里。”丁桂康说,甚至不少业内人士预言,这里今后将会是一个孤岛,没有发展前景。加上园区初建的都是6到12层的多层产业楼宇,虽把土地集约利用到了极致,但也带来了招商的难题。
作为园区的当家人,丁桂康把产业园区开发的两大关键环节――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揽到了自己的肩上。从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入手,这是丁桂康为园区制定的招商策略。传统的工业园区就像种植园,企业类型单一,关联度不高。在丁桂康的主导下,园区主动“打开产业门类、提升产业门槛”,围绕“产业成链、企业成群、功能集聚、服务集成”的目标,一步步做实产业基础。
近年来,园区已开发面积的年税收贡献逐年增长,从2013年的3.3亿元,到2014年的6.75亿元,再到2015年的10.2亿元,势头迅猛。
丁桂康始终坚信,产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惠及民生。当年,漕河泾开发区与新桥镇合作的产业园区开发,率先实现了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的捆绑。如今,新桥镇集体资产所持股本已从4000万元增长到1.64亿元,后来通过置换上市公司股权,一步步增值到了11亿元,帮助农民资产在10年里增长了27倍。2015年,新桥镇的农民获得分红3471万元,成为松江集体资产增值最迅速、集体资产分红最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最大的地区。
年轻创业者的“良师益友”
记者在园区会议室里,曾见到这样一幕:对面坐的是“85后”“90后”客户,演讲的也是最前沿的VR(虚拟现实)创业项目,但丁桂康这位“60后”与大家一聊就是几小时……
因此,这个年轻创业团队很快就选择落户在这里。团队负责人小许说:“丁总对VR 产业认识深刻,是真正懂这个项目的……”这个月,他们打造的虚拟现实产业孵化平台,已在园区的棕榈广场二楼开始试运营。
1962年出生的丁桂康,说自己已不再年轻。但他同时说:“历史的使命要求我们不要轻易停下脚步。作为领头者,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再年轻一把。”
身为一名产业园区管理者,必须时刻紧跟产业的发展趋势。年过半百的丁桂康,始终对层出不穷的新兴事物保持着好奇心。石墨烯、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新生事物,丁桂康说起来头头是道。
前两年,园区重点推进3D打印产业发展,目前已围绕3D打印关键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培育出了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集聚了德国SLM、联泰、光韵达、悦瑞电子等一批国内外行业知名3D打印企业,引入上海市增材制造行业协会,并成功举办首届上海3D打印产业大会,形成了全市3D打印企业最为集聚的产业园区。
“两年前,我还不懂3D打印。但我身边的博士提醒说,这个产业现在是个风口!于是,我立刻上网查资料,并与年轻人交流探讨,后来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去一家家走访3D打印类企业,并跑到市里相关部门寻求支持……”丁桂康说,正是一边学一边干,他们才在较短时间内抢占到了风口,否则肯定来不及。
“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凝聚了这个年轻团队。没有他们,我一事无成。我的许多知识,那些对于业态的判断,都来自与年轻团队的学习交流。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得出了一个个比较准确的结论!”丁桂康说。
目前,园区已累计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一批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园区企业年均发明专利增长超过30%,目前已获批成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张晋洲 李成东)